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孩子出现眨眼睛、捂嘴、挤鼻子、踢脚、喉中怪叫等情况,频率较高,很多家长比较困惑,这就是抽动症吗?孩子为什么会出现抽动症?这个病好治疗吗?
什么是小儿抽动症?
小儿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出现持续或间歇性的不自主运动和声音,这些运动和声音被称为抽动,通常在儿童期(一般在2岁-15岁之间)首次出现,目前,小儿抽动症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
小儿抽动症的症状通常是突发性和间歇性的,即抽动可能在某段时间内持续出现,然后暂时消失。同时,抽动症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有些孩子可能只表现出轻微的抽动,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小,而其他孩子可能会经历频繁和复杂的抽动,对日常功能、学校和社交互动产生显著的影响。
因此,孩子一旦出现小儿抽动症,需尽早就医,一般来说,经过积极治疗后,可有效缓解症状。
小儿抽动症的治疗方法
小儿抽动症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先确定对生活影响最大的症状,然后针对症状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来帮助患儿应对症状,减轻对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的影响。
教育干预
无论是采取何种治疗方式,都需要对患儿的学习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尊心等方面进行教育干预,尤其是应对家长、老师、同学等与患儿接触较多的人群,进行正确的引导,提供关于抽动症的教育,为其塑造一个舒适、温暖、和谐的环境。
对患儿:比如说,引导患儿多参加文体活动来放松情绪,降低焦虑和改善自尊心;避免患儿接触可能诱发抽动症发作的不良刺激,如看恐怖电影、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等;引导和鼓励患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来增加其社会适应能力。
对家长:比如说,家长可以在平时将患儿发作时的表现记录下来,最好是使用视频方式,可以在下次就诊时,帮助医生更好的判断患儿的病情;多了解小儿抽动症的相关知识,理解并关注患儿的行为,避免由于对抽动症的不理解,而对患儿过分的苛责,更不能采取惩罚措施,这可能会加重患儿的精神压力;此外最重要的是多与患儿沟通,增加与患儿之间的交流,帮助其消除心理的压力,顺从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对老师和同学:老师作为患儿在学校里接触较多,同时也是患儿较为信任的人,老师的话语对患儿的影响极大,因此老师也需要了解小儿抽动症相关的医学知识,使其树立正确的认知,可以正确地理解患儿的行为,避免因为错误的认知,而无意识的伤害到患儿;因为抽动症对患儿的影响较大,老师不应在学业上对患儿过多的指责,因为这可能会加重患儿的病情,应耐心的教育、细心的呵护,尽可能帮助患儿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患儿的年龄较小,对于同学的看法十分重视,因此老师需要让其他同学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避免歧视患儿。
心理支持
心理支持通常需要根据患儿的情况,来采取一种或者多种心理疗法,逐渐寻找到最适合患儿的方法,通常与药物治疗联合应用,改善患儿的社会行为能力方面,效果更佳。
最常见的有认知行为疗法,因为此疗法的费用较低,且操作简便,临床较为广泛的应用此疗法,通过帮助患儿认识到他们的抽动症状与情绪、思维和行为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改变不适应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还教授相应的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分散注意力等,可帮助患儿在面对抽动时更好的应对和控制自身行为。
常见的行为治疗方法有习惯逆转疗法、抽动综合行为干预、暴露和反应预防、教育小组治疗等。
药物治疗
在严重症状或影响生活质量较大时,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药物来减轻抽动症状。常用的药物有各种神经阻滞剂,主要分为经典和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但这些药物可能会有副作用,医生会权衡利弊并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管理环境和日常生活
提供支持性环境,尽量减少患儿在公众场合的尴尬和困扰。教育和沟通可以帮助周围的人理解抽动症,并提供支持和接纳。
(崇左市天等县人民医院 农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