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的肿瘤治疗中,药物治疗是常用方式,常见有化学治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肿瘤科医生运用相关药物治疗恶性肿瘤,是因相关药物对增长较快的恶性细胞具有杀死或杀伤的作用,可对其进一步增殖进行抑制,防止病情恶化。那么,化疗药物的剂量应该怎么确定?与化疗用药方案类似,化疗药物的使用剂量经过大量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得出的使患者最大获益的剂量。
化疗药物剂量越大效果越好吗?
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只能说,化疗药物剂量越大,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就越强。由于造血干细胞的采集、贮存及回输等技术不断发展,以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使得超大剂量化疗能够在临床较为安全地实施。用这种方法治疗某些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乳腺癌、小细胞未分化肺癌、睾丸肿瘤也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确实,超大剂量化疗,可以使得部分肿瘤病灶有效缩小,甚至消失不见。但是对于绝大多数肿瘤患者来说,如此治疗是不科学的。
化疗的基本原理,一定时间、一定剂量化疗药物,可以杀死一定比例的肿瘤细胞,但做不到将肿瘤细胞完全消灭。在基本原理的约束下,企图通过增加化疗药物剂量提升化疗水平,本就是不科学的。
化疗可能会失败,这很大程度上与癌细胞产生了耐药性有关。并不存在科学依据表明提高药物使用剂量能够克服耐药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解决的仅仅是因大剂量化疗引发的骨髓毒性问题,但想要对其他重要脏器的毒性进行干预,并不具备理想作用,这些毒性同样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癌症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配合大剂量化疗药物干预,临床中常于乳腺癌治疗中应用该方式。但实际上,乳腺癌晚期患者若存在内分泌指征,其内分泌治疗效果与加大化疗药物剂量治疗效果差距并不明显,而且内分泌治疗几乎不会产生副作用且价格较低。
从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大剂量化疗药物治疗的相关研究中可以发现,仅仅是部分患者治疗有效。此类疾病患者治疗后,存在肿瘤复发、转移等情况,患者生存期可能没有延长,反而缩短,大剂量药物的使用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也不具备很多好处。
化疗药物的剂量强度加大,不良反应也就增加。部分化疗药物的药物剂量强度超出一定范围后,疗效并不增加,毒性反应则明显增加。
也就是说,抗肿瘤药物剂量较大可以作为部分肿瘤患者的一种治疗方式,但若想通过加大化疗药物剂量提高所有肿瘤患者的治愈率,是不可取的,甚至可能带给患者较多不良反应。
肿瘤患者应该如何用药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临床用药个体化是保证用药合理的基本原则。
临床中是通过患者的身高、体重等信息进行体表面积BSA计算的。由于这个值与实际水平存在一定出入,导致应用体表面积给药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
缺乏对极端个体情况引起差异的调整。
仅降低化疗中个体化差异的15%,最多降低15%到35%的代谢差异。
体表面积给药的病人群体药理差异可高达30倍。随着个性化医疗覆盖面愈发广泛,近年来应用BSA计算药物使用剂量的方法逐渐被人们舍弃。比如,经相关研究表明,基因遗传、表观遗传会对代谢药物的使用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仅仅依靠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进行表面积计算是无法有效反映出来的。基于此,专家学者们考虑寻求更为科学、有效的抗癌药物使用剂量计算方式,以此促进治疗效果提升,减少副作用。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动力学为此提供很好的依据。比如,卡铂的肾脏清除完全由肾小球滤过而完成,肾小管不参与的情况下,胆汁排泄低于2%。所以卡铂这一类药物可以根据用药前肌酐水平、体重计算给药。除此之外,考虑根据患者体内代谢药物酶的丰度确定抗癌药物使用剂量,常见有伊立替康、紫杉醇、多西他赛等。此外,也逐步开展以基因检测来明确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的探索。在此基础上,肿瘤专科医生会结合患者的营养状况、既往化疗后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情况适当调整剂量,尽量做到精准。
(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陈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