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3年12月2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麻醉:不是打一针就结束了 - 数字报刊系统 怎么预防、区别、治疗流感与普通感冒 麻醉:不是打一针就结束了 结肠病:大便习惯与健康的秘密 支原体肺炎的预防与护理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麻醉:不是打一针就结束了

作者: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钟瑛

你是否曾经想象过,在手术室中,一支神奇的麻醉针可以让你陷入沉睡,而醒来时发现手术已做好?这就让大多数人以为麻醉只是打一针就结束了。其实,“打一针”只是麻醉工作的“冰山一角”。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不仅要确保病人不会感到疼痛和恐惧,还要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麻醉的神秘面纱,了解一些关于麻醉的知识。

 

 

麻醉有哪些类型呢?

①全身麻醉:是一种通过给患者注射或吸入麻醉药物,让患者失去意识和感觉的麻醉方式。全身麻醉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可逆性的功能抑制,可使机体进入“意识消失、肌肉放松、感受不到紧张和疼痛”的状态。全身麻醉可用于各种大、小手术。

②局部麻醉:局部麻醉通过将局麻药局部注射、喷洒、外涂或贴敷等途径直接作用于需要手术或治疗的部位,阻断局部神经信号的传递,使患者特定区域失去痛觉。主要用于表浅、短小手术或治疗,其优点是麻醉效果迅速、操作简单。

③椎管内麻醉:是一种将麻醉药物注入椎管腔内的麻醉方式,包括硬膜外麻醉和腰麻,麻醉药物在椎管内的腔隙阻滞相应区域的脊神经根,阻断痛觉信号的传递而产生镇痛、肌肉松弛作用,可用于腹部、盆腔和下肢手术,其优点是可保留患者意识清醒、自主呼吸,对生理影响相对小,但不适用于重大复杂手术及危重病人手术。

④神经阻滞麻醉:是一种将局麻药注射到神经干(丛)旁,暂时性阻滞该神经传导功能而达到手术无痛、肌肉松弛的方法。多用于上肢和下肢的手术,近年来由于引入超声引导穿刺,一些躯体部位的手术也可以通过阻滞相应神经来完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的发展进步,对麻醉技术的要求不再限于减轻疼痛,而是舒适、无痛、安全,所以很多时候需采用复合麻醉而不是单一麻醉方式。

 

麻醉可能存在哪些风险呢?

①过敏反应:麻醉药物可能导致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面部水肿等。严重时,可引发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

②呼吸抑制:麻醉药物可导致呼吸抑制,表现为呼吸频率降低、深度减小、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这可能是由于药物抑制了呼吸中枢,需要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③循环抑制:麻醉药物可抑制心脏传导、心肌活动及扩张血管,从而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心律失常等,需要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④反流、误吸:反流、误吸是麻醉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反流是指胃内容物逆流进入气道,导致误吸。误吸可引发吸入性肺炎、肺不张、支气管痉挛等呼吸道严重并发症,甚至窒息和死亡。

⑤恶心呕吐:部分病人术后可出现恶心、呕吐,可能与麻醉药物、手术刺激、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可以通过药物预防和治疗,如使用5-HT3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等。

⑥术后谵妄:表现为患者在麻醉恢复期出现意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缺失、情绪波动等症状,通常在手术后24-72小时发生,持续时间不等。

 

麻醉的具体过程有哪些呢?

①术前评估:是麻醉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包括对患者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便为患者制定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案,确保麻醉手术过程安全,降低麻醉风险。

②术中维持:是指麻醉开始至手术结束全过程中,麻醉医师给予的麻醉效果的维持、生命体征的监测及调控。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随时调整麻醉用物,及时处理各种危及生命的突发情况,确保病人无痛、安全的度过手术期。

③术后恢复:是麻醉过程的最后环节,包括患者恢复过程的观察、护理和治疗。术后恢复期间,病人可能出现嗜睡、呼吸抑制、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麻醉医师会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处理,确保病人复苏过程的安全和舒适,待患者意识完全恢复、生命体征稳定后送返病房。

总之,麻醉并非是“打一针就结束了”的简单过程,而是一个涉及术前评估、术中维持和术后恢复的复杂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麻醉医生就是患者生命的守护神。请对麻醉医师的工作多一份理解和关注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