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3年12月0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儿童眼外伤的治疗及预防 - 数字报刊系统 药品储存与使用: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儿童眼外伤的治疗及预防 早期肠癌的筛查与治疗 抗肿瘤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和副作用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童眼外伤的治疗及预防

儿童是家庭和社会的未来,保护他们的视力健康至关重要。儿童眼外伤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它可能给孩子的视力造成严重危害。本文旨在介绍儿童眼外伤的常见类型、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以提高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眼健康的意识,减少视力受损的风险。

一、儿童眼外伤的常见类型

1. 眼表损伤:包括眼睑撕裂、角膜擦伤、结膜出血等。

2. 钝性眼外伤:如撞击、摔倒、碰撞等引起的眼球伤害。

3. 穿透性眼外伤:由尖锐物体(如玻璃碎片、铁钉等)直接击中眼球引起的损伤。

4. 化学性眼外伤:与化学物质(如酸、碱等)接触导致眼睛组织损伤。

二、儿童眼外伤的治疗方法

1.表面异物治疗

1)不揉搓眼睛:揉搓眼睛可能会加重异物在眼球表面的摩擦,导致更多的眼部损伤。因此,第一步是要避免揉搓眼睛。

2)洗手:在处理眼表面异物之前,记得充分洗手,以确保双手清洁,减少感染的风险。

3)使用洁净眼药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可以使用洁净的眼药水或生理盐水来进行冲洗。请先低头一点,将清洁的眼药水或生理盐水倒在眼睛的内侧眼角处,然后缓慢转动眼球,使其沿着眼球表面流过,并尽量冲洗干净。可以重复这个过程几次,以确保异物被冲出。

4)使用湿润的棉签或湿纱布:对于一些较大的异物,您可以使用湿润的棉签或湿纱布轻轻地擦拭或捏住异物,但要小心不要过度用力,以免进一步伤害眼睛。

5)不使用尖锐工具:切勿使用尖锐的工具来尝试取出异物,因为这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伤害。

注意:如果异物较大、无法清除、或者有眼部疼痛、视力模糊、流泪等症状,建议立即就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眼科医生可以更好地判断并处理眼表面异物,并确保眼部健康。

2.眼睑浅表伤口治疗

用温水轻轻冲洗伤口,可帮助清除伤口上的污垢和细菌。使用干净的棉球或纱布蘸取温水,轻轻擦拭伤口,注意避免用力过大。在清洗完伤口后,可以涂抹适量的消毒药膏(如碘酒或痒疹清液)或者抗生素软膏(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保持伤口清洁和湿润,促进愈合。儿童往往难免揉眼睛,但应尽量避免揉搓和直接触碰伤口,以免引起感染或延迟愈合。为了保护伤口,可以使用医生建议的眼罩或者小纱布贴片,避免外界物体对伤口的进一步刺激。另外,家长应密切观察伤口的情况,包括有无出血增加、肿胀、红肿、渗液、疼痛等症状。如发现情况恶化或伤口感染,应及时就医。

3.穿通伤治疗

儿童眼外伤的穿通伤是指物体直接穿透眼球或者眼周组织的伤害,这种情况非常严重,需要立即就医寻求专业眼科医生的帮助。在等待医生的到来时,可以采取以下紧急处理措施:

1. 不试图取出异物:如果有物体穿透眼球或者嵌在眼球内,请不要试图取出,因为错误的操作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伤害。

2. 保护眼睛:使用一个清洁干净的物体(例如干净的纱布或者碗盖)轻轻盖住受伤的眼睛,以防止进一步的伤害。

3. 不压迫眼球:避免用力按压或揉搓眼球,因为这可能使伤势恶化。

4. 平躺休息:儿童应该平躺下来,休息,并尽量保持安静。这有助于减少进一步损伤。

5. 不使用眼药水或眼膏:在穿通伤的情况下,请不要使用任何眼药水或眼膏,因为它们可能对伤口产生不良影响。

重要提示:穿通伤是一种严重的眼外伤,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视力损害。因此,在等待专业医生到来的过程中,请遵循以上建议,并尽快前往医院的眼科急诊部门就医。及早获得专业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并提高治愈的机会。

三、儿童眼外伤的预防措施

1. 家庭安全措施:家庭应保持环境整洁,避免尖锐物体和化学品暴露在孩子易接触的地方。注意锁好危险药物和清洁剂等,以免孩子误食或接触到眼睛。

2. 户外活动防护:在户外活动中,孩子应佩戴合适的护目镜或太阳镜,以阻挡紫外线和异物对眼睛的伤害。

3. 安全玩具选择:选择符合安全要求的玩具,避免有尖锐边角的玩具,减少意外伤害的可能性。

4. 教育与宣传:加强儿童眼健康教育,让孩子了解眼睛的重要性,并教育他们如何保护自己的眼睛,避免不必要的眼外伤发生。

儿童眼外伤是一种常见但可以预防的视力威胁。了解常见的眼外伤类型、正确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能够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保护孩子的眼健康。通过家庭的安全措施、孩子的正确行为习惯培养和社会宣传教育,我们可以共同努力降低儿童眼外伤的发生率,保护孩子们宝贵的视力资源。记住,预防胜于治疗!

南宁市马山县妇幼保健院   曾俊鸿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