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PPD)是指女性产后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或典型的抑郁发作。它属于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与产后心情不稳和产后精神病类似。大约有15%—30%的产妇会患上这种病。典型的产后抑郁症会在生完孩子后的6周内发生,并且通常会在3~6个月内自行恢复,但也有严重的情况可能持续1~2年。如果再次怀孕,有20%~30%的几率会复发。根据最新数据,约有50%~80%的产妇在产后会经历短暂轻微的忧郁,被称为“baby blues”。表现为哭泣、情绪波动、焦虑、悲伤、睡眠困难、注意力难以集中、易怒等。在发展中国家,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高达15%~28%,这种病对产妇本人、配偶家庭以及子女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
产后抑郁症的原因有哪些?
1.生物因素:产后激素水平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因素。在怀孕期间,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剧烈地变化,而在分娩后这些激素水平会迅速下降。这种激素变化可能对大脑化学物质的平衡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抑郁症状的出现。
2.心理因素:个性及自我方面的丧失是心理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成为母亲后,女性可能会感到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会给她们带来压力和困惑。同时,对于一些女性来说,失去了一部分个人空间和自由,这也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家庭结构的变化:孩子出生前,孕妇通常会受到很多关爱和关注,但是在孩子出生后,这些关爱和关注可能会减少,导致孕妇感到被忽视和失落。
4.压力和质疑:产后女性可能会承受身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压力,而来自丈夫和家人的质疑和指责(比如对奶水质量的质疑、对育儿方式的批评等)可能会让她们感到委屈和不被理解。
5.角色的改变:成为母亲后,女性的责任和压力会增加。她们需要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并且可能面临着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问题,这些角色的改变可能会给她们带来压力和焦虑。
产后抑郁症早期有哪些表现?
1.心理上的表现:产后抑郁症患者在心理上可能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悲伤、焦虑或“空虚”感。她们可能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记忆力下降,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做出决定。同时,她们可能回避社交,情绪波动大,易怒,甚至出现自残或有伤害自己的想法。
2.生理上的表现:产后抑郁症患者在生理上可能出现食欲变化,缺乏能量,感到过度疲劳,难以入睡或嗜睡。她们可能出现躯体疼痛的症状,总感觉不适,也可能出现身心症状。
3.与宝宝的关系:产后抑郁症患者可能难以与宝宝建立情感联结,对宝宝的情况极度焦虑,担心宝宝身体不适或不安全。她们可能对照顾宝宝失去兴趣,感到冷漠,持续怀疑自己照顾宝宝的能力,甚至担心会伤害宝宝,出现伤害宝宝的想法。
如何预防产后抑郁症?
1.自怀孕起慢慢进入母亲角色:除了学习育儿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参加产前教育班或与其他准妈妈交流,分享经验和情感支持。这样可以增加对母亲角色的认同感,并建立起与其他准妈妈的社交网络。
2.丈夫要多帮助照料婴儿:丈夫在照顾宝宝方面的参与度非常重要。可以与丈夫一起制定合理的育儿计划,共同分担育儿责任。同时,鼓励丈夫与宝宝建立亲子关系,通过参与喂奶、换尿布等活动,增进情感联系。
3.孕期坚持适量运动提高体质:适量的运动对于产后康复和心理健康都非常有益。可以选择适合孕妇的运动方式,如孕妇瑜伽、散步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在进行任何运动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
4.多了解产后情绪变化:产后情绪变化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但如果出现严重的情绪问题,如持续地抑郁、焦虑等,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了解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和处理方法,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情绪变化。
5.新妈妈要认同自己的角色:新妈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并接受自己在母亲角色中的重要性。与宝宝建立亲密的联系,通过亲子互动和关爱,可以增强自信心和满足感,同时也有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为了及时发现和干预产后抑郁倾向,我们应该在产后早期密切关注产妇的心理状态。如果确诊为产后抑郁,产妇应该克服对就医的羞耻感和不好意思的情绪,积极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同时,家人和社会应该多理解产妇的处境,给予她们支持和关爱,帮助她们度过这个困难时期。这样的关怀和支持对于产妇的康复至关重要,也有助于促进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韦东玲 河池市宜州区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