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2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血糖高,别慌!科学饮食控糖有方 - 数字报刊系统 扁平苔藓不可怕,日常调养有方法 血糖高,别慌!科学饮食控糖有方 腰椎间盘滑脱,不同年龄护理有差异 肿瘤君来袭,免疫细胞如何打响保卫战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血糖高,别慌!科学饮食控糖有方

作者:博白海上王医院 刘永锋

拿到体检报告,看到“血糖偏高”四个字时,你是不是瞬间慌了神?总担心以后要和爱吃的食物彻底“决裂”,更害怕血糖一直往上飙,影响身体健康。其实完全不用焦虑,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好帮手”,不用靠极端忌口,只要学会科学吃,普通人也能轻松稳住血糖。今天,就给大家讲清楚,血糖高了到底该怎么吃。

3个关键原则,明白“为什么这么吃”

控糖饮食有章可循,牢记3个核心原则,选食、进食就有了方向。

主食粗细搭配稳血糖:白米饭、白馒头等精米白面消化快,食用后血糖易飙升。若在主食中添加燕麦、糙米、玉米、荞麦等粗粮,情况则不同。粗粮中的膳食纤维能延缓糖分吸收,使血糖平稳升降。无需将主食全换成粗粮,以免难以坚持,每顿主食保证“粗粮占1/3到1/2”即可,如煮米饭加燕麦、早餐吃蒸玉米。

蛋白质、蔬菜吃够延缓升糖:血糖高并非要少吃,蛋白质和蔬菜不可或缺。鸡蛋、牛奶、瘦肉、豆腐等优质蛋白质,以及菠菜、生菜、黄瓜等蔬菜,能减缓主食消化速度,为血糖“踩刹车”。判断是否吃够,可按自己的拳头大小衡量,每餐保证“1拳蛋白质+2拳蔬菜”,如中午1个水煮蛋配1盘清炒菠菜,晚上1块鸡胸肉搭配1盘凉拌黄瓜。

吃饭顺序有讲究:吃饭顺序影响控糖效果。先吃主食,糖分易快速吸收,血糖易升高。正确顺序是先吃蔬菜或豆腐,再吃肉或鸡蛋,最后吃主食。先吃的蔬菜和蛋白质能为肠胃“打底”,减少主食糖分吸收速度,且无需改变食物口味,易养成习惯。

选对食物、避开坑,清楚“该吃啥、别吃啥”

搞懂了原则,接下来就是具体选食物——哪些该多吃,哪些要避开,心里得有谱。

推荐多吃的“控糖好食物”——

主食类:首选燕麦、糙米、玉米。燕麦选非甜味速溶的,用开水或热牛奶煮粥;糙米与白米按1:1比例煮;玉米选新鲜蒸食,避开甜玉米罐头。

蛋白质类:优先选鸡蛋、低脂牛奶、瘦肉和豆腐。鸡蛋水煮或蒸蛋,少煎;低脂牛奶每天喝1杯;瘦肉选鸡胸肉、鱼肉、瘦猪肉,煮或炖着吃,避免油炸或红烧;豆腐可炒或喝无糖豆浆。

蔬菜类:绿叶菜如菠菜、生菜、油麦菜,多清炒或水煮;瓜茄类如黄瓜、冬瓜、番茄,可生吃、凉拌或炒菜;菌菇类如香菇、金针菇,煮火锅或炒菜均可,增加膳食纤维。

水果类:选低糖分的苹果、梨、蓝莓、草莓,每次吃“1拳头”大小,在两餐中间吃,如上午10点、下午3点,避免饭后吃导致血糖叠加升高。

少吃或避开的“升糖坑”——

高糖食物:奶茶、蛋糕、糖果、蜂蜜等糖含量高,食用后血糖易上升。若想甜口,可吃1小把蓝莓或喝无糖苏打水。

精制主食:白粥、白面包升糖快,尤其是白粥煮得越久越软烂,升糖越快。白面包可换成全麦面包,买时看配料表,确保“全麦粉”在首位。

“隐形糖”食物:番茄酱、红烧菜易被忽略。做红烧菜少加糖,用醋、葱、姜、蒜等天然调料提味。

3个实操小技巧,掌握“具体怎么做”

吃饭细嚼慢咽:狼吞虎咽不利于消化,还易吃多。大脑接收“饱”的信号需时间,吃得太快,等觉得饱时已超量,血糖易升高。平时吃饭每口嚼15-20下,一顿饭吃20-30分钟,既能品尝食物味道,又能避免过量,有助于控糖。

定时定量吃饭:有人为控糖饿肚子,结果下一餐吃更多,导致血糖忽高忽低;还有人三餐时间不固定,打乱身体代谢节奏,不利于血糖稳定。最好每天3顿正餐固定时间,如早上7点、中午12点、晚上6点;两餐间隔长时,可在上午11点、下午4点加小加餐,如1个鸡蛋、1小把坚果(不超过10颗),缓解饥饿,避免正餐过量。

做饭少盐少油少糖:高油、高盐会增加高血压、高血脂风险,影响身体代谢,加重负担,间接影响血糖控制。做饭可用限盐勺、限油壶,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约1啤酒瓶盖),油摄入量不超过25克(约2汤匙);调味少用糖、酱油,多用葱、姜、蒜、醋、胡椒等天然香料提味。

结语

科学控糖饮食并非“苦行僧”生活,无需完全戒掉喜欢的食物。偶尔想吃蛋糕,可少吃一点,当天减少主食量,如中午少吃半碗米饭。记住“粗细搭配、先菜后肉、定时定量”等关键词,每天吃够蔬菜和蛋白质,避开高糖、精制食物,普通人也能轻松控糖。若血糖持续偏高或已确诊糖尿病,要及时就医,饮食配合医疗干预,控糖效果更佳。坚持科学方法,血糖稳稳,身体更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