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2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孤灯成海    星火燎原 - 数字报刊系统 孤灯成海    星火燎原<br>—— 仁怀市乡村医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改革全景透视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孤灯成海 星火燎原
—— 仁怀市乡村医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改革全景透视

作者:○ 本报记者 文 叶 杜 明 本报通讯员 赵燕子

在黔北群山的褶皱里,村卫生室像一盏盏微弱的灯,散落于171个自然村落。灯若暗了,65万群众的健康便失去第一道守护。过去,公卫任务激增、诊疗弱化,不少卫生室退化成“卖药点”,村医“半农半医”,守门人常常缺位。

如何让百姓“见人、见医、见药”?遵义市仁怀市把“乡村医生”当成关键变量,以“一体化管理”为杠杆,撬动整条村级医疗链条的跃升。从“一个人”到“一张网”,灯被重新点亮,光被重新汇聚,171盏孤灯终于连成一片星海。

让灯光重新点亮

——因地制宜分类管理   构建医防协同服务体系

雨后初晴,72岁的仇奶奶拎着菜篮子走进仁怀市苍龙卫生院水塘分院。量血压、拍胸片、做血检,30分钟内全部完成。仇奶奶笑得像山里的映山红:“以前,要等沈医生下乡回来,一等就是大半天;现在,分院就在家门口,和镇卫生院一个样!”

仇奶奶口中的“分院”,是仁怀市按服务人口把171个村卫生室划分为三类后的“一类村”样板。

“半农半医”四个字,曾是仁怀村医的集体画像。

清晨,他们戴草帽下地,锄头上沾着露水;晌午,卷裤腿回卫生室,药柜上蒙着薄灰。公卫台账越堆越高,诊疗水平却停滞不前。村民调侃:“卫生室成了卖药点,医生成了发药员。”  

灯,就是这样暗下来的。  

暗灯之下,风险被成倍放大:小病拖成大病、慢性病无人管理、急症错过黄金抢救期。

仁怀市决策层算过一笔账:如果每减少1例可避免的急危重症转诊,医保基金可节约2.6万元;如果高血压规范管理率提高10%,全市每年可减少脑卒中300例。

于是,“抓住乡村医生这个关键变量”,今年初,《仁怀市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印发,对仁怀市171个村卫生室进行分类管理,一类村(服务人口≥8000人):升级为乡镇卫生院分院,科室、设备、专家“三到位”。二类村(服务人口2000-8000人):由镇卫生院直管,派驻医师常住坐诊。三类村(服务人口<2000人):保留基本诊疗功能,畅通双向转诊,突出“健康联络”。  

水塘分院改扩建后,治疗室、药房、收费室、输液室、DR室、B超室、检验室依次排开,苍龙卫生院班子成员每周一三五轮流坐诊,中医科、医技科服务团队长期下沉。“可以说,卫生院能看的这里都能看,看常见病不出村就是我们的发展目标。”苍龙卫生院副院长王月红说。数字做证:2025年上半年分院就诊8885人次,住院583人次,同比翻了两番。

当前,15个一类村、72个二类村、82个三类村梯次铺开,仁怀市村卫生室“重防轻医”的惯性被打破,群众“抬脚即看病”成为现实。“每个村卫生室都是一个健康服务阵地,我们希望通过逐步推进的方式,分批建强,最终实现全域覆盖。”仁怀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陈远忠说。

让灯芯有人添油

——镇村一体配强服务力量   村卫生室≠药店

茅坝镇官院村73岁的赵大孃走进村卫生室,迎面碰上茅坝镇卫生院妇儿科医生陈娜。  

“大孃,今天感觉怎么样?”陈娜的声音不高,却带着镇卫生院特有的笃定。  

几句家常,赵大孃,安心坐下。过去,几公里的距离、半小时的脚程,让她宁愿“小病拖、大病扛”;如今,镇卫生院医生轮班驻村,村卫生室也能输液、打针、开处方,“药店”重新变回“诊室”。

茅坝镇卫生院分管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副院长陈迪凤介绍,为了把诊室“坐实”,茅坝镇卫生院下了硬功夫:由妇儿科、中医科等4个临床科室分别包保4个二类村,每个村至少一名科室医生常住坐诊;建立“传帮带”机制——镇卫生院医生带村医,手把手教学;公开招聘,官院村村医从2名增至4名,公卫与诊疗“两条腿”走路;卫生室与镇卫生院之间开通“联络站点”:村医直接开具检查单,村民到镇里做完检查,可自由选择留院或回村治疗。  

“以前,感觉自己开了个药店,村民到这里就开点药,我们水平有限,心里发虚。”在官院村干了20多年村医的邓如江如今腰杆挺得笔直,“现在,镇里医生手把手教,敢下诊断、敢开处方,村民信任度直线上升”。

更让邓如江惊喜的是,卫生室虽然没配DR、彩超等大型设备,却通过“联络站点”直接开具检查单,村民到镇卫生院做完检查,可选择留院或回村继续治疗。“检查不脱节,治疗不断线”,村卫生室=药店,彻底成为历史。

7月11日,恰逢仁怀市妇儿培训会,茅坝镇卫生院医师徐鹏当天下午就赶到官院村卫生室。来输液的赵大孃,没看到陈娜,有些着急,得知有医师补上后瞬间安了心:“现在,卫生室能输液能打针,医生会根据病情用药,大家都受益。”

让灯油源源不断

——用活激励政策 激活村级发展动能

如果说分类管理让灯有了亮度,那么激励政策就是让灯油源源不断。  

三类村村医刘金凤的经历,是仁怀市激励政策最生动的注脚。

在茅坝镇二合村,57岁的刘金凤把广西药罐技术带回深山,让“小村”也有“大招”。

仁怀市注重对村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培训进修:每年不少于2次免费培训、2周脱产进修,优秀者直推省、市医院。待遇提标: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五险”财政埋单,离岗退养生活补助年年兑现。荣誉激励:金牌村医擂台赛、年终考核前三名,让“干得好”与“得实惠”画上等号。

刘金凤所在的二合村连续11年公卫工作获镇卫生院考核一等奖,基药等工作排名也处于中上水平。2022年初,刘金凤被推荐到遵义市中医院进修。课堂上,他第一次接触广西药罐技术,深深为这项技术着迷。“村里人口不多,只有1000多人,其中老年人有200多名,腰痛、关节痛大有人在,如果能把这个技术学好,到村里开展,乡亲们关节痛这些就有法子啦。”刘金凤说。

课后,刘金凤追着老师问流程,笔记写了厚厚3本,后来又自费跑去广西跟师一个月。学成归来,他把药罐搬进二合村卫生室,第一个“吃螃蟹”的是本家刘大孃。一个疗程7天,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刘大孃拉着她的手说:“这种实用的好技术就该多开展,大家都能得实惠。”一句话,让刘金凤红了眼眶。

如今,药罐技术累计服务群众500余人次,卫生室收入增加,村民口碑爆棚。刘金凤却说:“我更看重的是政策给的底气。现在,政策为乡村医生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希望自己能学得多一点更多一点,造福乡里。”即便已经临近退休,刘金凤依然干劲十足。

培训、社保、荣誉并进,老村医安心,年轻人有盼头。2024年,仁怀与遵义医专合作开设“订单班”,学费财政买单,毕业后定向回村服务5年。新一批“95后”村医正在路上。

让灯罩更透亮

——建立多维评价体系   保障村级服务质量

乡村医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后,考核成为“指挥棒”。“我们改变以往‘唯公卫’取向,建立从上至下的考核体系,实行‘行政线+业务线’双线包保机制,市卫健局、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医共体总院专家下沉督导;镇卫生院临床医生+镇卫生院公卫医生+村医组成团队,疾病筛查、诊断、治疗、随访全链条管理。实现以上率下。”陈远忠说。

值得一提的是,考核还对村级药械管理进行了明确,药械由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省级药械集中采购平台,村卫生室建立进、销、存账册,配备药品不少于80种,基本与乡镇卫生院联动。仁怀市卫生健康局、医共体总院、乡镇卫生院逐级对下级单位开展基本药物制度绩效评价,考核结果将直接决定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的拨付。

考核体系在变化,评价的内容也趋于多元。“诊疗人次、现场救治、合理用药、患者满意度占40%,慢病管理、疫苗接种、重点人群签约占40%,药械管理、医保基金使用占20%。连续两年不合格即退出。”作为茅坝镇卫生院分管公卫工作的副院长周绪维对考核内容的变化熟稔于心。

“前几年有点过于重视公卫工作而放松了诊疗这块,现在镇卫生院的医生过来手把手带着一块坐诊,得好好补课。”在苍龙镇水塘村干了几十年村医,沈仕能对提升医疗服务有着迫切期待。

刘金凤的二合村去年考核第四,今年他笑说“去年第四,今年冲前三!”一句玩笑,道出村医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心气。

行走在仁怀市各村卫生室,统一匾额、统一科室标识、24小时坐诊制度、药品不少于80种、进销存台账一目了然。  

仁怀市卫健局、医共体总院、乡镇卫生院逐级开展绩效评价,考核结果直接决定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拨付。  

“考核不是枷锁,是让每一盏灯都找到自己的最佳亮度。”陈远忠说。

记者手记

171盏灯连成一片海

乡村医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不是把村医变成“迷你版大医生”,而是让县、乡、村在同一条河流里共生——上游是市医院的知识与技术,中游是乡镇卫生院的枢纽与支撑,下游是村医的触角与温度。最终,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触摸到整片大海。  

在官院村,赵大孃输液时,窗外是稻田,稻浪起伏像呼吸;在水塘分院,仇奶奶拍片时,DR机的嗡鸣像安全的号角;在二合村,刘金凤点燃药罐,艾草的青烟袅袅升起,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古老技法与现代管理悄悄缝合。

当“最后一公里”的药箱不再孤单,乡村的夜晚也就有了更亮的星光。  

171盏灯,正在仁怀的群山深处,连成一张兜住40万群众健康的网, 一张让“一个人”变成“我们”的网, 一张把“看病远、看病难”写进历史的网。  

灯,还在一盏盏亮起来;网,还在一寸一寸织密。  

星光不问赶路人,仁怀的乡村医生们,正用最朴素的方式,回答这个时代最厚重的命题:如何让每一个普通人,在离家最近的地方,得到最可靠的守护。

1     先进设备.jpg

苍龙卫生院水塘分院配置数字X线摄影设备。

2     院村卫生室.jpg

茅坝镇卫生院医生下沉官院村卫生室。

3    药房.JPG

茅坝镇二合村卫生室药房。

诊疗.jpg

苍龙卫生院水塘分院村医沈仕能为群众诊疗。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