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1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新冠变异株频现,日常防护莫松懈 - 数字报刊系统 牙齿敏感冷热疼,元凶竟是它 新冠变异株频现,日常防护莫松懈 痛风药,用了不再“痛疯”! 慢性肾病患者的运动康复计划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冠变异株频现,日常防护莫松懈

作者: 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玉国玲


最近,奥密克戎XBB、EG.5等新冠变异株接连“冒头”,让不少人心里犯嘀咕:疫情不是过去了吗,还需要这么小心吗?要知道,这些变异株传播速度比之前快了3-5倍,还会“躲猫猫”,让人体的免疫力不容易识别。今天就教大家一套实用的防护方法,把病毒拒之门外!

 

 

变异株“新花样”:传播更快,症状更隐蔽

 

新冠变异株就像会“变身”的狡猾对手。它们的传播能力大幅增强,哪怕在电梯里短短几十秒的接触,或者吸入感染者咳嗽后飘散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气溶胶),都可能被传染。而且,感染变异株后的症状和普通感冒越来越像,很多人只是轻微咳嗽、嗓子疼、低烧,甚至有人完全没有症状,不知不觉就成了“移动传染源”。了解这些特点,才能提前做好准备。

 

 

日常防护“四件宝”,病毒来了也不怕

 

1.口罩:选对戴对是关键

口罩是阻挡病毒的“第一道防线”。在地铁、医院、商场等人多或密闭的场所,一定要戴口罩。高风险环境建议佩戴N95或KN95口罩,日常出行可以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戴口罩时,先展开口罩,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再用双手食指按压鼻梁上的金属条,让口罩紧密贴合脸部,不能留缝隙。

 

2.洗手:七步洗手法,病毒全冲走

双手每天接触各种物品,很容易沾上病毒。记住“三个必须”:外出回家必须洗手,触摸公共物品后必须消毒,饭前便后必须清洁。洗手时,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按照“内、外、夹、弓、大、立、腕”的七步洗手法,揉搓20秒以上,尤其注意指缝、指甲缝等死角。

 

3.通风消毒:让病毒无处藏身

家里、办公室建议每天通风3次,每次15-20分钟,让新鲜空气把病毒“赶出去”。通风时注意避免穿堂风,老人、孩子可以暂时到其他房间。除了通风,还要定期消毒。门把手、手机、遥控器等高频接触的物品,用75%酒精擦拭;桌面、地面可以用稀释后的含氯消毒剂清洁(按照说明书比例调配)。

 

4.社交距离:保持安全不扎堆

和他人接触时,尽量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在餐厅排队、超市购物时,主动和前后的人拉开距离。减少不必要的聚餐、聚会,如果必须参加,选择露天或通风良好的场所,交谈时也尽量保持距离。

 

 

不同场景,防护重点各不同

 

通勤途中建议靠窗站立,减少与他人接触,不直接抓扶手拉环,下车后用免洗洗手液消毒,路程长时途中不摘口罩饮食。超市购物错峰出行,用自带购物袋,买生鲜戴一次性手套避免徒手触碰包装,回家后消毒商品外包装。聚餐优先选户外或通风好的场所,用公筷公勺,咳嗽打喷嚏用肘部或纸巾遮挡,建议戴口罩,仅吃饭时摘下。

 

 

身体发出“警报”,及时应对不慌张

 

如果出现持续干咳、嗓子疼、流鼻涕、低烧(37.3℃-38℃),或者突然感觉浑身乏力、肌肉酸痛,甚至失去嗅觉和味觉,一定要提高警惕。一旦出现这些症状,马上用抗原试剂检测。

 

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不要惊慌,立刻居家隔离。多休息、多喝水,可以服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止咳药缓解症状。如果持续高烧不退,或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严重症状,要及时拨打120就医。

 

 

疫苗和药物:给健康上“双保险”

 

接种疫苗仍是预防新冠最有效手段,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建议尽快接种针对最新变异株的疫苗(如mRNA二价疫苗),曾感染新冠者3-6个月后也可补种。家庭可适当储备退烧药、止咳糖浆等常用药,生理盐水清洗鼻腔,高危人群在医生指导下储备少量抗病毒药物,需遵医嘱服用。

 

 

这些谣言别信,科学防护才靠谱

 

谣言1:“感染过就不会再得了”

真相:变异株会“躲”过人体之前产生的抗体,即使康复了,3-6个月内仍需做好防护,否则可能再次感染。

 

谣言2:“戴口罩憋得慌,没必要戴”

真相:正规厂家生产的口罩透气性良好,正常呼吸不受影响。比起短暂的憋闷,感染病毒的危害更大。

 

谣言3:“不发烧就不是新冠”

真相:现在很多变异株感染后症状不典型,轻微咳嗽、流涕也可能是感染表现,怀疑时一定要做抗原检测确认。

 

 

结语

 

新冠变异株虽然来势汹汹,但只要我们把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这些防护措施变成习惯,再结合科学的药物储备和疫苗接种,就能最大程度保护自己和家人。也别忘了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信息,及时调整防护策略。科学防护,不恐慌、不松懈,我们一定能守护好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