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1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用童趣和爱心温暖孩子就医路 - 数字报刊系统 用童趣和爱心温暖孩子就医路<br>——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温暖儿科文化建设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童趣和爱心温暖孩子就医路
——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温暖儿科文化建设

作者:○ 本报记者 赵明艳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清晨8时,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以下简称“上儿贵州医院”)儿童神经康复科病房准时响起欢快的音乐声。孩子们纷纷走出病房,来到护士站选取自己喜欢的动感彩虹垫,在护士的带领下,排队“开盒子”、跳格子,做起律动操……

从恐惧到欢笑,从抗拒到配合,上儿贵州医院用爱心与创意重新定义了儿童就医体验。在上海总院的指导下,“建设儿童友好医院”的理念在贵州这片土地上逐渐生根发芽,一系列充满温度的服务举措如春笋般涌现,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个温暖、安心、充满童趣的就医空间。

微信图片_20250915105626_90_104.jpg

儿童神经康复科护士带领病房的孩子们跳早操。

微信图片_20250915105327_80_81.jpg

护士长朱榕给患儿颁发“贵州小勇士”奖牌。

1_104.jpg

护士陪患儿在“阳光小寨”玩耍,缓解术前紧张。



“星光体感乐园”   在律动中开启康复新一天

“跳操是我们科室每天早上独有的起床‘仪式’。”儿童神经康复科护士长欧文看着欢快跳跃的孩子们,言语里充满了骄傲。“这可不是普通的游戏,而是科室专门为患儿设计的‘感统训练课’,它有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星光体感乐园’。”

2023年4月,儿童神经康复科开科。作为科室护士长,欧文一直在思考如何落实医院提出的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理念。科室收治的大多是癫痫、孤独症、发育迟滞等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的孩子。在欧文看来,这些孩子需要的不仅是药物治疗,更需要有温度的康复环境和长期的心理支持。

前期,欧文带领科室护理人员开讨论会,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并邀请康复医师参与活动设计,最终确定了“星光体感乐园”方案。2024年4月,“星光体感乐园”正式启动。每天清晨,孩子们听着音乐集合,踩着动感彩虹垫做操跳动,接收视觉与触觉的双重刺激;结束后排队“关盒子”、领贴纸,集满5张还能兑换小礼物。整个过程虽然只有10分钟,却融合了秩序训练、社交引导、感官整合和正向激励。

“这相当于一节免费的感统课。”欧文介绍,“特别是对孤独症患儿,他们缺乏秩序感,排队做操、“开盒子、关盒子”的过程,就是在培养他们的秩序感。”

令人感动的是,这个小小的举措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疗效和反响。许多孤独症孩子从一开始的排斥、旁观,到后来愿意参与“开盒子”、排队,甚至主动说“老师好”“谢谢”;长期卧床的患儿泽泽在鼓励下从刚开始的拍掌参与、慢慢抬手抬脚,到主动展示“我能抬得更高了”;还有孩子为了攒贴纸换奖品,主动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不少家长也参与其中……一年多来,该活动已有近5000人次参与。

更可贵的是,“星光体感乐园”成了医患之间温暖的“桥梁”。“现在孩子和我们更亲近了,治疗、康复时配合度明显提高。”欧文说,“甚至有些患儿妈妈不愿和丈夫说的话,都愿意和我们倾诉。”信任一旦建立,康复治疗也变得顺利。很多孩子把医院称为“学校”,把医护人员称为“老师”。

对于康复科的孩子来说,病程长、花费高,家庭压力大。而“星光体感乐园”在不增加经济负担的情况下,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作息习惯、助力身心协调发展,也为家长提供了情绪出口和精神支持。

不少家属表示:“原本担心又是形式主义,没想到他们是真的在为我们考虑。”甚至有家长拨打12345热线表扬科室医护团队,还有孩子亲手画了感谢图画。

这其中,医护团队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科室护士徐若兰研究生毕业刚参加工作,开始很不习惯夹着嗓子和小孩说话,不好意思投入。护士长安排她每天早晨负责“星光体感乐园”后,如今已成为最受孩子欢迎的“老师”之一,同事们戏称“你现在的声音比我们还‘夹’”。科室护士代振南还将“星光体感乐园”的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去年还在国家级儿科学术大会作交流。

从“担心坚持不下来”到“哪怕只有一个孩子也要跳”,从家属质疑“要不要收费”到主动邀请“明天记得叫我”,从孩子害怕进医院到拉着医护的手说“看我进步了”……如今,“星光体感乐园”已成为上儿贵州医院建设“儿童友好医院”的一张温暖名片。

“‘星光体感乐园’这个名字,承载着我们医护团队的美好愿景。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希望他们在这里能感受更多的温暖、友好,健康快乐地成长。”欧文说。

“贵州小勇士”    在闯关中收获勇气与自信

“你想不想像奥运冠军一样,得到一枚闪亮的奖牌?”在上儿贵州医院普外/胸外/血管瘤外科,每个新入院的孩子都会收到这样一个充满期待的问题。

在这里,获取奖牌不需要体育比赛,而是一场专门为小患者设计的“医疗闯关游戏”——名字叫“贵州小勇士”。自2023年4月以来,这个温暖的项目已颁出200多枚奖牌,让200多个孩子在战胜病痛的同时,也收获了勇气与自信。

“小朋友们来到陌生的病房,加上生病,难免紧张恐惧,家长也焦虑。”科室护士长朱榕说,“但当他们知道通过配合治疗就能获得奖牌,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在这里,新入院的患儿会收到一张“闯关地图”,上面清晰列着十个环节:入院、术前检查、抽血、皮肤准备、肠道准备、进行手术、回到病房、配合治疗、保护伤口、出院回家。孩子每完成一项,就能获得一个“贵州小勇士”的盖章。集满所有印章,出院时便能登上“领奖台”,由护士长亲自颁发定制奖牌,拍照留念,与家长共同见证这一勇敢的时刻。

“仪式感满满,就像真的奥运会颁奖一样。”朱榕笑着说,“孩子们可喜欢、可珍惜了。”

这个创意源自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小勇士”项目。考虑到本地特色,该科室将项目更名为“贵州小勇士”,面向3岁以上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儿童。“这个年纪孩子们最喜欢玩游戏,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们,我们是盟友,疾病是我们共同的敌人,要一起打败疾病。打败之后就是冠军,就能获得小勇士奖牌。”朱榕解释。

游戏背后是严谨的医疗考量。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倡导胃肠道手术患儿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防止肠粘连、肠梗阻,促进肠胃功能恢复。以往家长们总担心活动会影响伤口,而不鼓励孩子下床,现在孩子们有了“夺冠”小勇士这个目标,都主动要求“我要下床走走”。

7岁的笑笑由于阑尾炎住院,因抽血怕痛一直哭闹,护士提醒“这一关不过,奖牌就拿不到哦”,她马上擦干眼泪说:“阿姨,我可以的!”

更让人感动的是,有的孩子为了集满所有印章,主动挑战额外任务。5岁的婷婷因为病情原本不需要做肠道准备,但她很想攒齐闯关卡上的印章,便向护士长提出请求“给我加个任务吧”,最后通过早期下床活动集满了10枚印章。“她出院时骄傲极了,称自己是‘满分勇士’。”朱榕说着翻开手机相册,照片里小女孩捧着奖牌,笑靥如花。

除了孩子,这里的家长不再是被动的陪伴者,而是成为孩子的“加油团”“记录员”,甚至主动建议优化闯关流程。“有家长说‘配合治疗’这一关太笼统,应该细化成‘打针不哭’‘换药不怕’。”朱榕说,“我们正在考虑改进,让闯关更科学。”

更难得的是,这个项目还改变了年轻护士的工作方式。科室里“00后”护士居多,很多还没当妈妈,最初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现在通过“贵州小勇士”项目,她们学会了用童趣化的方式鼓励孩子,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以前总说‘要有爱心’,现在是真的内化于心了。”朱榕感慨。

科室医生们也纷纷点赞。因为孩子配合度提高,治疗效率明显提升,医患关系也更加和谐。

如今,这张小小的闯关卡已成为医患之间的“信任桥梁”。许多出院患儿家属还通过12345热线表达对科室工作的认可与肯定。

“我们不只是治病,更是在孩子心里种下勇敢的种子。”朱榕说,“希望他们以后遇到任何困难,都能记得自己曾经是个‘小勇士’。”

“阳光小寨”   用温暖驱散手术恐惧

当上海的精湛医术与贵州的民族温情在阳光小寨相遇,产生的化学反应远超预期。这里不再只是医疗空间,更成为抚慰心灵的温暖港湾。

在进入手术室前,4岁的苗苗紧紧抓着妈妈的手,眼睛里噙满泪水。但当她被妈妈牵进一个充满童趣的房间时,注意力立刻被墙上动画片吸引。“宝宝,妈妈一起陪你看动画片好不好。”苗苗妈妈轻声安抚着女儿。几分钟后,苗苗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看着动画片,原本紧张的小脸终于露出了笑容。

这个神奇的地方,就是上儿贵州医院打造的全省首个主题式儿童术前等候区——“阳光小寨”。自2023年12月启用以来,这里已成为无数小患者手术路上的“温暖驿站”。

“阳光小寨”的设计充满巧思:暖色调的墙面取代了冰冷的白墙,充满烟火气的侗寨、苗寨房屋等贵州民族元素以图片形式跃然墙上,柔软的沙发代替了冰硬的金属座椅,还有专门的玩具区和动画片播放区。最重要的是,这里全程允许家长陪伴,有效缓解了孩子的分离焦虑。

“手术对成年人来说都充满恐惧,更何况是孩子。”麻醉科主任汪鑫告诉记者,“以前没有‘阳光小寨’时,手术室门口经常能听到孩子们的哭闹声。现在通过环境营造和专业干预,我们让手术等待变得温暖而平静。”

“为什么叫小寨?因为这里融入了贵州本地文化特色,小寨这个名字也让群众感到亲切。”汪鑫介绍,这个创意源自上海总院的“阳光小屋”,但根据贵州特色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除了环境营造,“阳光小寨”更重要的功能是专业医疗干预。这里常驻麻醉护士和手术室护士,会对孩子进行术前评估。对于特别紧张的孩子,医护人员会通过交谈、玩具、动画片等非药物方式进行安抚。必要时,经家长同意后还会使用镇静药物,为孩子做好术前准备。

“这就像飞机起飞前的预热阶段。”汪鑫打了个生动的比方,“适当的镇静可以减少术中麻醉用药量,降低呼吸系统并发症风险,让孩子更安全舒适地度过手术。”

数据显示,该院每月儿童手术量达600-1000台。“阳光小寨”启用后,手术室门口的哭声明显减少,孩子们的合作度大大提高。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改变还带来了医疗质量的提升。

“以前孩子哭闹着进手术室,呼吸道处于高敏状态,更容易出现并发症。”汪鑫解释,“现在孩子平静地接受麻醉,手术安全更有保障,医生操作也更从容。”

对家长而言,“阳光小寨”不仅是等待区,更是答疑解惑的安心站。很多家长会在这里咨询麻醉安全问题,最常见的就是“麻醉会不会让孩子变傻”。这时,医护人员总会耐心解释:“麻醉药物很安全,给孩子使用的剂量都是精准计算的,您就放心吧。”

一位曾带孩子在外院做过手术的家长感慨:“对比太明显了!以前孩子进手术室时哭得撕心裂肺,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大门关上。现在可以陪着孩子,看着他在温馨环境中平静入睡,这种安心是用钱买不到的。”

“人对美好的环境都会天然的喜欢。”汪鑫说,“不仅是患者和家属,我们医护人员每天在这个温馨环境中工作,心情也会更加愉悦。而好的心情,又会转化为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事实上,“星光体感乐园”“贵州小勇士”“阳光小寨”等都只是上儿贵州医院建设儿童友好医院、打造“无哭声医院”的一个个缩影。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该院不仅平移了上海总院的先进技术,更传承了“一切为了孩子”的服务理念,一系列创新举措正在让就医体验变得更舒适和更有温度。

从上海黄浦江到贵州山水间,从冰冷的医疗程序到温暖的游戏闯关,这些创新举措正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最有温度的“平移成果”。在这里,医疗不再是冷冰冰的技术操作,而是充满了童趣和爱的温暖陪伴;医院不再是令人恐惧的地方,而是成为孩子们收获勇气、感受关爱的成长驿站。上儿贵州医院用实践证明了:医学可以有温度,医疗可以充满童趣,医院可以成为传递爱与希望的地方。在这条用童趣和爱心温暖孩子就医路的探索中,他们正在书写着儿童医疗服务的崭新篇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