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12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这些习惯帮你改善慢性胃炎困扰 - 数字报刊系统 这些习惯帮你改善慢性胃炎困扰 儿童骨折拍DR,辐射低更安心 神经衰弱患者的调理小妙招 带状疱疹来袭,日常防护这样做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些习惯帮你改善慢性胃炎困扰

作者: 平果市榜圩镇中心卫生院 蓝颖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据统计,我国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 50% 以上。很多人都有过胃部不适的经历,上腹部隐痛、胀满、反酸、嗳气,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很可能是慢性胃炎在作祟。它病程长、易反复,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胃部疾病。不过别担心,通过养成科学合理的习惯,我们完全可以改善慢性胃炎的症状,守护胃部健康。

科学饮食,为胃减负

1.规律进食,定时定量

胃就像一个精密的生物钟器官,有自己的工作节奏。保持规律的进食时间,每日三餐或少量多餐,让胃在固定的时间接收食物,有助于维持胃酸分泌的稳定性。早餐应在 7 - 8 点,午餐 12 - 13 点,晚餐 18 - 19 点左右为宜。每餐食量要适中,避免过饱或过饥,一般吃到七八分饱即可,防止胃过度扩张或胃酸刺激胃黏膜。

2.细嚼慢咽,减轻消化负担

充分咀嚼是消化的第一步。吃饭时尽量将食物咀嚼 20 - 30 次,使食物在口腔中与唾液充分混合,形成细腻的食糜,这样进入胃部后更容易被消化吸收,能有效减少胃部的消化压力。研究表明,细嚼慢咽的人群,胃部消化效率比快速进食者提高约 30%

3.合理选择食物,避开刺激性饮食

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主食可选择面条、馒头、小米粥等,这些食物富含碳水化合物,容易被消化,且能中和胃酸。蛋白质类食物推荐鱼肉、鸡肉、豆腐等,它们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含量较低,不会给胃部造成太大负担。蔬菜可多吃南瓜、胡萝卜、山药等,这些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且具有一定的健脾养胃功效。

同时,要严格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过酸、过甜的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芥末等,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分泌增加;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不易消化,会加重胃部负担;生冷食物如冰淇淋、生鱼片等,会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影响胃的消化功能;过酸、过甜的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诱发或加重反酸、烧心等症状。

健康生活,助力胃部修复

1.充足睡眠,促进胃黏膜修复

睡眠对于胃黏膜的修复至关重要。夜间睡眠时,身体处于放松状态,胃肠道的血流供应相对充足,胃黏膜细胞得以进行自我修复和更新。每晚应保证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熬夜会打乱人体生物钟,影响胃酸分泌节律,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不利于慢性胃炎的恢复。

2.适度运动,增强胃肠蠕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建议每周进行 3 - 5 次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运动时,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快,胃肠道的蠕动也随之增强,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排空。但要注意,饭后不宜立即运动,应休息 1 - 2 小时后再进行,避免因运动导致胃部供血不足,影响消化。

3.戒烟限酒,减少胃部刺激

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以及酒精,都会对胃黏膜造成严重损害。尼古丁会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胃黏膜的血液供应;酒精则会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胃酸侵蚀胃壁。因此,慢性胃炎患者必须戒烟限酒,为胃部创造良好的恢复环境。

情绪调节,守护胃部健康

情绪与胃部健康密切相关。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当人处于紧张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会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导致消化不良;而焦虑、抑郁等情绪则会影响胃酸分泌,诱发或加重胃部不适症状。

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影、与朋友聊天、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缓解压力,释放不良情绪。此外,冥想、深呼吸等放松训练也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减轻精神紧张,对改善慢性胃炎症状有积极作用。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除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慢性胃炎患者还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复查项目通常包括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等。胃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了解治疗效果;幽门螺杆菌检测则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因为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定期复查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慢性胃炎得到有效控制。

总之,改善慢性胃炎需要从饮食、生活、情绪等多方面入手,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这些健康习惯,并配合医生的规范治疗,相信大家一定能够摆脱慢性胃炎的困扰,拥有健康的胃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