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12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群众“抬脚”就到好医院 —— 余庆县村级卫生服务升级速写 - 数字报刊系统 省卫生健康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强调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推进行业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育儿补贴申领正式全面开放 新生军训 学急救 贵医附院 患者转运中心揭牌成立 中山一院贵州医院 特需国际医疗中 幸好有来自医院的驻村干部 群众“抬脚”就到好医院 —— 余庆县村级卫生服务升级速写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群众“抬脚”就到好医院 —— 余庆县村级卫生服务升级速写

作者:○ 本报记者 文 叶 杜 明

9月1日清晨7时许,薄雾尚未散去,84岁的杨昌敏已拄杖而行,仅用6分钟就跨进遵义市余庆县关兴镇狮山村卫生室。白大褂的衣角随晨风微扬,村医刘顺强和同事笑意盈盈,迎上当天的第一位病人。这幅画面,是余庆县把“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落到细微处的鲜活注脚。

村卫生室是守护村民健康的“前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实施的“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三年行动,都将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置顶。

今年7月,贵州省委书记徐麟专题调度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各地随即亮出专项政策。余庆县顺势而上,连续印发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家庭健康联络员工作实施方案和村(社区)卫生室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方案,围绕“阵地建到家门口、规范诊疗到床头、专家资源到村口、待遇保障到心坎”四大工程,让“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由愿景变为日常。


“硬件+软件”双升级,卫生室变身“健康微中心”


推门而入,关兴镇狮山村卫生室俨然一座“微缩版”医院——抢救室、诊断室、中医阁、药房一字排开,药香与艾香交织。刘顺强伏案整理病历,字迹工整,诊断、主诉、处理意见层层递进,像给每位患者建了一座“文字病房”。

狮山村由6个小村合并而成,户籍6400余人,常住2600余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700有余。曾经,5名村医分散在自家堂屋或旧仓库,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老三样”打天下,场地破败、药品短缺,村民宁可多跑十几公里去湄潭县就医。

2023年7月,余庆县按下“升级键”:村卫生室阵地不少于80平方米,常备药品不低于90种,中医适宜技术同步落地。狮山村顺势扩建为关兴镇卫生院狮山院区,占地3亩,住院报销窗口一并搬进村口。村民掐指一算:“过去买个药半天,现在看个病只要一首歌的时间。”

2024年,中医阁再添一缕药香——镇卫生院派驻中医师驻点,边做针灸边带教,700多位老人的慢病有了“贴身管家”。新院区运行至今,累计诊疗3.4万人次,住院700余人,直接为群众节省40.5 万元。村民刘永国躺在输液床上笑言:“电视能看《新闻联播》,时间也被‘治’短了。”

2025年7月,余庆县再次加码,74个村卫生室全部按“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四室标配提档升级,紫外线消毒灯、输液椅、急救药械整装进列,平均就诊人次同比增长30%。

当前,余庆县74个村卫生室中,已完成改造74个,建成镇卫生院新院区7个,成功完成提档升级,平均就诊人次同比增长18.1%。  

“卫生室不是‘小诊所’,而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神经末梢’,末梢灵,全身活。”余庆县卫生健康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勇一语中的。


制度创新与安全管控,全链条守护就医安全


松烟镇大松村卫生室是新近完成改造的村卫生室之一,走进卫生室,《村卫生室就医安全规范18条》赫然上墙;59岁的村医倪禄政指尖轻点,为87岁村民王礼才开出电子中药方,12味药一味不差,克重精准到0.1克。

老人忘带医保卡,刷脸即可完成报销,直呼“比自家钥匙还好使”。

电子处方的背后有着强大的专业支撑。余庆县人民医院牵头的“1+2+10+N”医共体——1家县医院、2家专科医院、10家乡镇卫生院、N个村卫生室同频共振,行政、绩效、财务、人员、业务、药械“六统一”。14名总药师坐镇,统一目录、统一采购、统一审方,让每一粒药都有迹可循。

“按照统一目录,卫生室配备西药已有100余种,中药300余种,开具药品均需通过两定系统留痕,镇卫生院及县中心药房药师定期进行处方抽检,对处方合理性进行指导,确保用药安全。”大松村卫生室负责人毛青松说。

8月,大松村卫生室静脉输液与中医阁同步开通,人脸识别+医保电子凭证双重加密,冒名就医无缝可钻。倪禄政笑称:“以前是‘土郎中’单打独斗,现在背靠‘三甲医院’团队作战。”


县医跑村、村医进县、云端联诊,构建高效协同服务体系


如何快速提升村医服务水平?余庆县探索出“县医跑村、村医进县、云端联诊”的三维协同机制。

子营街道积善社区卫生室里,县中医院医师李乾富的坐诊日程排得比鼓点还密:上午把脉开方,下午手把手教村医做理疗,抽空再跑几家重病户随访。

积善社区5000余人中有大病200余人、慢性病800余人,卫生室却只有4名医护人员,李乾富的到来像给齿轮加了润滑油。

“县级医师下基层”计划由此铺开——县医院医师下沉次中心,县中医院医师蹲点需求最旺的村卫生室,每周1天,风雨无阻;“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培训链每年至少两轮,输注技术、中医适宜技术逐项通关,考核不过不准“上岗”。村医每年再回镇卫生院“回炉”1个月,像学生一样晨读晚练。

与此同时,村医进入县级医院跟班学习成为新常态。松烟镇大松村卫生室负责人毛青松是首批学员之一:“同样的病情,县级医院的处置更规范。这次学习让我的专业技能实现飞跃!”

此外,县乡两级还通过远程系统实时指导村医诊疗,建立绿色转诊通道,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截至8月底,县级医院累计下沉医师130人次,带教村医操作63人次,远程会诊100余例;首批102名村医进县“深造”,均考核合格。李乾富说:“我们多跑1公里,群众就能少跑10公里。”


待遇保障“留人留心”,村医有奔头、有尊严


“稳定村医队伍是提升服务能力的根本,乡村医生的身份、收入、前途,一个都不能少。”王勇一句话,被写进红头文件,也写进每位乡村医生的工资条。

为此,余庆县推行“县招乡聘村用”,新招村医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备案,社保统一缴纳;薪酬实行“基本工资+签约服务费+药品零差率补助”,人均年收入涨到5.5万元。

今年7月起,专项补助再升级:门诊口服药补2.5元/人/天,肌注补2元,静脉输液补3元,中医适宜技术补5元——干得多、补得多,村医的荷包与干劲一起鼓起来。

狮山村刘顺强如今每月到手 4000余元,自主考取助理医师资格的他干劲十足;90后毛青松踏入村医行列已有12年,从大乌江镇调任大松村卫生室负责人,眼里有光:“留在村里,一样能发光。”

行走在余庆县,74个行政村卫生室星罗棋布,一幅“小病善治,大病善转,慢病善管”的健康乡村图卷正徐徐铺展。当前,余庆县正复制试点经验,并试水“医保按人头付费+健康管理”新模式,让卫生室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健康引擎。

傍晚六时,薄雾再起,杨昌敏的拐杖声又一次敲响狮山村卫生室大门。刘顺强抬头,声音像路灯一样亮:“杨奶奶,先量个血压。”那一瞬,山村的黄昏被一声问候点亮——余庆的“三甲”,不在远方,就在脚下。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