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常规检查中,血常规是一项常见且基础的项目。很多人拿到血常规报告时,看着密密麻麻的指标和上下箭头,常常一头雾水。但这张看似简单的报告,可能隐藏着白血病的早期信号。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疾病,早期发现和干预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本文为大家解读血常规与白血病的关系,帮助大家早察觉、早应对。
认识血常规:基础检查的重要性
血常规是通过血液分析仪对血液中的细胞成分进行检测的项目,主要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它就像身体的 “晴雨表”,能反映出身体的基本健康状况。无论是常规体检、感冒发烧,还是住院治疗,医生常常会让患者做血常规检查。因为它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贫血、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多种健康问题的线索,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解读血常规关键指标:哪些异常需警惕
血常规中有几个关键指标与白血病的关联较为密切,了解它们的正常范围和异常意义,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察觉白血病信号。
白细胞是身体的 “防御卫士”,正常成人的白细胞计数一般在(4.0至10.0)×10?/L。它能帮助身体抵抗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当白细胞数量异常升高,尤其是远超正常范围,同时伴有不成熟细胞增多时,可能是白血病的信号。而白细胞数量明显降低,也可能是某些类型白血病的表现,这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感染。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为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提供能量。正常成人男性红细胞计数约(4.3至5.8)×10??/L,血红蛋白浓度约 130至175g/L;女性红细胞计数约(3.8至5.1)×10??/L,血红蛋白浓度约 120至155g/L。在白血病患者中,由于异常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会抑制正常红细胞的生成,导致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头晕等。
血小板的主要作用是止血和凝血,正常范围一般在(125至350)×10?/L。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栓,防止血液过度流失。白血病患者常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占据了骨髓中的空间,影响了血小板的生成。血小板减少后,人体的止血功能会下降,可能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而且出血后不容易止住。
白血病的早期信号:从血常规异常看端倪
白血病的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但结合血常规异常,一些信号值得我们警惕。
持续发热是白血病常见的早期信号之一。如果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数量异常,同时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发热,使用普通退烧药效果不佳,就要提高警惕了。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会影响正常白细胞的功能,导致身体抗感染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进而引起发热。
身体乏力也是常见症状。当血常规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指标异常,出现贫血时,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就会让人感到乏力、精神不振,即使经过休息也难以缓解。这种乏力往往会逐渐加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出血不止同样需要重视。如果发现自己经常出现皮肤瘀青、牙龈出血、鼻出血,而且出血后很难止住,同时血常规显示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就要考虑白血病的可能了。
此外,白血病患者还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症状,当这些症状与血常规异常同时出现时,更要及时就医检查。
发现异常后该怎么做:科学应对步骤
拿到血常规报告发现异常时,先不要恐慌。因为一次血常规异常并不一定意味着患上了白血病,很多其他因素,如感染、药物等,都可能导致指标暂时异常。此时,保持冷静很重要。
接下来要做的是及时复查。可以在几天后再次进行血常规检查,看看异常指标是否持续存在。如果指标恢复正常,可能是偶然因素引起的;如果异常指标仍然存在,甚至更加明显,就需要进一步检查了。
进一步检查中,骨髓穿刺是诊断白血病的重要方法。通过抽取少量骨髓样本进行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白血病细胞以及白血病的类型。虽然很多人对骨髓穿刺存在恐惧,但其实它是一项安全的检查,医生会进行局部麻醉,疼痛感并不强烈。
最后,一定要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做出准确诊断,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不要轻信偏方或谣言,以免延误治疗。
结语
总之,血常规异常可能是白血病预警,别忽视身体信号。发现异常及时查,遵医嘱、重预防,健康生活。早察觉早应对,为健康筑牢防线,守护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