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9月12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 - 数字报刊系统 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br>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学科建设实现全新突破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
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学科建设实现全新突破

作者:○ 本报记者 马春晓

今年年初,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以下简称“贵州医院”)举行了一场院内科学技术奖评审会。前不久,医院就获奖人及新技术、新项目进行了公开表彰。这一系列动作,正是该院以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注脚。

“医疗技术是医院的立院之本,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医院高度重视新技术、新项目的应用,促进各科室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连续几年,医院每年都评选一批院内科学技术奖,但今年的‘含金量’尤其高。”贵州医院院长李忠哲说,创新是医院发展的驱动力,为医院发展之魂。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帮助支持下,贵州医院实施技术等平移,加大对业务科室医疗技术项目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强对医疗新技术、新项目以及临床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促进医疗技术持续精进,提升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能力。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5月至2025年6月,贵州医院共开展新技术356项。截至2025年7月15日,北京积水潭医院派驻专家共开展(指导)191项新技术新项目,其中填补国内空白6项,西南空白14项,省内空白58项,利用新技术共治疗患者1657例次。

日前,通过与贵州医院部分院内自然科学奖、科学进步奖负责人对话,我们得以深入了解这些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中的实践价值。

5点定位法制作3D打印导板

精准破解重度脊柱侧弯螺钉置入难题

脊柱侧弯是青少年群体中的常见疾病。

贵州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力航在青少年特发性、先天性及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弯的临床诊疗方面经验丰富。他介绍,青少年脊柱侧弯主要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类:先天性多因胎儿发育阶段基因异常或胚胎闭合问题,导致脊柱结构异常;后天性则常见于10-18岁青春发育期,因脊柱快速生长受心脏、大血管搏动等推挤而弯曲(无先天结构异常)。

“这类疾病在脊柱外科疾病谱中占比约10%,属于相对疑难复杂的病症。”王力航解释,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手术中:部分青少年患者因椎体发育不良,椎弓根较正常(约小指头粗)明显变细,且发育异常导致椎板等术中关键解剖识别点消失,极易造成椎弓根螺钉植入偏差,甚至损伤神经引发瘫痪。

为破解这一难题,3D打印导航导板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通过术前CT扫描获取脊柱(含椎体、椎弓根)数据,经三维重建直观呈现脊柱情况,再在计算机上建模设计导板并精准规划螺钉植入轨迹;将建模设计的数据由3D打印机打印出成品,成品导板经消毒后,术中套于手术区域即可引导螺钉精准植入,既提升了植入精确性,又增强了螺钉把持力,为脊柱侧弯矫形提供有力支持。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技术进一步升级为‘5点定位法点状接触式3D打印导板’。”王力航介绍,“即在导板下方椎板接触面设计爪状结构卡住椎板以避免晃动,明显降低了之前导板存在的漂移现象;同时通过针状凸起与骨面点状接触,无需像传统方式那样用电刀彻底剥离骨面软组织,不仅节省手术时间,还能缩小手术暴露范围、减少创伤与出血量,明显提升3D打印技术在临床的使用体验。”

自2019年至今,这项“5点定位法点状接触式3D打印导板技术”已在贵州医院应用于20例青少年脊柱侧弯患者,成效显著。

患者明明(化名)便是这项技术的受益者之一。三年前,8岁的明明因出现明显驼背,被家长带到贵州医院就诊。脊柱外科检查显示,孩子存在先天性胸12半椎体、胸10-腰2椎板融合,是典型的青少年脊柱侧弯病例。

手术是明明的最佳治疗方案。在与家长充分沟通后,王力航团队决定采用3D打印导板实施手术:术前通过CT建模设计导板,术中精准植入螺钉,同时切除半椎体并进行矫形。术后,明明的脊柱恢复直立。经过三年随访,如今11岁的他身高已达1.7米,脊柱状态稳定。

7月28日,王力航团队还为一名15岁女孩实施了手术。该患者因先天性脊柱侧弯(弯度50多度且脊柱僵硬)接受治疗,手术历时近10小时,目前患者已可下床活动。

作为贵州省科技厅科技支撑研究计划项目,该技术已在贵州医院脊柱外科广泛应用。王力航还就该技术发表了7篇相关论文,为青少年脊柱侧弯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双开门棘突重建椎管扩大成形术

破解颈椎重症风险

颈椎管狭窄、脊髓型颈椎病等疾病堪称“健康隐形杀手”——轻则导致肢体麻木无力,重则可能引发瘫痪。过去,贵州医院针对此类疾病主要采用颈椎单开门手术,虽能实现减压,但术后易形成瘢痕,可能导致继发性椎管狭窄。而如今,这一局限被“双开门棘突重建椎管扩大成形术”打破。

2022年,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来,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第一批派驻专家、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波(擅长脊柱创伤后颈、胸、腰椎骨折及骨折后畸形,退化性脊柱疾患,脊髓肿瘤,椎管狭窄,脊柱不稳定等治疗)的带领下,贵州医院开展了首例颈椎后路双开门手术。

该手术不仅为颈椎有效减压、扩大椎管、降低瘫痪风险,且手术视野开阔、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效果确切。三年间,贵州医院已成功开展近50例相关手术。

患者徐先生就是受益者之一。他曾在省内一地旅游时,不慎从酒店床上滑落,当即出现手脚无法活动的症状。当地120紧急将其送至贵州医院,经检查确诊其为颈椎管后纵韧带骨化,需紧急手术。

在派驻专家张波的带领下,贵州医院脊柱外科主治医师潘伟全程参与该项手术中,为患者实施颈椎双开门手术后,徐先生肢体麻木等症状明显缓解,7天后顺利出院,半年后复诊,身体状况良好,活动自如。

据了解,这类颈椎疾病在脊柱外科疾病谱中占比10%-20%,患者以50岁左右人群为主。如今,贵州医院脊柱外科年手术量已达2000余台次,53张病床常年满床。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理念革新。”潘伟表示,北京专家的驻场指导让青年医生有了更多学习机会,成长空间显著扩大。他提醒公众:日常应规避长期低头看手机、打游戏等不良习惯,保持端正坐姿、加强颈部功能锻炼,并选择适合的枕头,预防颈椎问题。

微创骨盆三联截骨术

终结大龄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跨省求医”史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是贵州地区高发的儿童常见病。这类疾病若未及时干预,随着年龄增长,病理改变会持续加重,致畸率高。

而过去,贵州省内对此类疾病的治疗存在明显局限——传统的切开复位、骨盆Salter、髋臼成型等手术适用于低龄儿童,对7-8岁以上的患儿效果不佳,甚至无法实施,患者往往需要远赴外省求医。

这一困境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北京积水潭医院专家的入驻得到解决。

在派驻专家“手把手”指导下,贵州医院小儿骨科团队1年内完成近50例微创骨盆三联截骨术,快速积累经验并完全掌握该技术。

“与传统手术相比,骨盆三联截骨术能实现髋臼真正意义上的旋转,可对严重发育不良的髋关节进行充分、恰当的矫正——通过将倾斜的髋臼顶旋转至接近水平位置,改善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与覆盖,增加关节接触面积。”贵州医院小儿骨科主治医师周开亮介绍,目前,该技术不仅用于治疗(DDH),还拓展至幼年型股骨头骨软骨病(又称“perthes病”)的治疗。

从临床随访来看,接受手术的7-10岁患儿髋关节形态及功能恢复良好。

“这类患儿通过手术治愈后,可能终身无需进行髋关节置换,生活质量能得到长期保障。”周开亮表示,这项技术的落地对贵州地区儿童髋关节疾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现如今,贵州医院小儿骨科技术突破带动了科室发展——小儿骨科团队从最初的4人增至医护29人,年手术量达1500余台次,目前已有多个临床课题在研。

关于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周开亮建议6个月以内的婴儿进行髋关节B超筛查(无创、精准、无辐射、经济适用),6个月以上儿童,若未在婴儿期筛查,则需要结合体征判断是否需要X光检查(避免无必要辐射)。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是否有跛行(单侧脱位常见)、走路摇晃(双侧脱位可能),但值得注意的是,轻微发育不良无明显体征,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从3D打印导板技术的革新,到颈椎手术的技术升级,再到儿童髋关节疾病的治疗突破,贵州医院以新技术、新项目为支点,不仅让本地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更推动学科建设实现质的飞跃——这正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平移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区域诊疗能力”建设目标的鲜活实践。

微信图片_20250826100102.jpg

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手术团队正在为患者实施手术。

微信图片_20250826100026.jpg

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专家手术、教学同步进行。

微信图片_20230227112129.jpg

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