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初晴的一日,我与两位同伴相约踏访宿处对面的山林。山径湿滑,苔痕斑驳,雨后空气格外清冽。行至半山腰处,忽见一条斑驳的竹笕横卧岩壁之上,清泉自笕中溢出,点点滴滴落入下方茂密的蕨丛。那水珠在阳光下闪烁着,宛如一串散落的珍珠。我们循笕而行,却不见首尾。
竹笕引水之法,古已有之。放翁诗云:“笕水晨浇药,灯窗夜覆棋”,道尽山居闲适。清乾隆年间,夔州太守杜枢,先后两度捐俸修葺民用笕槽,足见其在民生中之重要。
这些看似粗糙的竹笕,实则是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在缺乏现代管道的年代,先民们用最朴素的材料,解决了山区引水的难题。竹笕跨越沟壑,穿行林间,将清泉引入千家万户,不啻为古代版的“水利工程”。
怀着探究之心,我们沿笕水溯源而上。行百余步,忽见一座青瓦木屋隐于林间,竹笕蜿蜒入内。屋内住着一对年近古稀的老夫妇,自称世代居此已逾百年。老人告诉我们,这笕水引自山岩下的泉眼,用了四十多根老竹连接而成。
当我们问及为何不挖井取水,老人连连摆手:“井水有泥腥气,哪及得上这山泉清甜。”老人引我们至厨房观水。但见清泉自竹笕汩汩流入石缸,水声淙淙,如鸣佩环。石缸已满,泉水溢出,在缸沿形成一圈晶莹的水帘。“尝尝吧,”老人递来木瓢,“城里可喝不到这样的水。”我接过木瓢,舀起清泉一饮而尽,果然甘洌异常,喉间顿生清凉,仿佛饮下了整座山林的灵气。
辞别老人,我们继续踏访。回望那蜿蜒的竹笕,如一条依稀的游龙穿行于苍翠之间。长长竹笕,带着山野与林岫的气韵,叮叮咚咚流进乡野的日常,也可算山里一道别致的景观。如此悠然的意境,如此闲适的生活,想想都觉得诗意盎然——若能把极简的生活,寄予纯天然的一瓢山泉饮,那也算是人间难得的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