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双相情感障碍仍常被误解。它会导致患者情绪在极端状态间反复波动,给生活、家庭和社会功能带来困扰。本文以通俗方式科普相关知识,重点介绍如何帮助患者实现情绪平衡,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认识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以情绪显著且持久的波动为主要特征,患者会交替经历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常见类型有Ⅰ型和Ⅱ型:Ⅰ型患者有明显躁狂发作,持续时间长,可能伴随严重功能损害;Ⅱ型以轻躁狂和抑郁发作为主,躁狂症状较轻且持续时间短。
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时,患者精力异常充沛,睡眠时间大幅减少仍不疲惫;思维活跃,说话语速快、话题跳跃,难以被打断;自我感觉良好、过度自信,甚至出现冲动消费、鲁莽投资等不计后果的行为。抑郁发作时,患者情绪持续低落,对事物失去热情,常感乏力、行动迟缓,注意力难集中,可能产生自责、自罪想法,严重时出现自杀念头。
识别情绪信号
及时识别情绪信号对患者情绪管理至关重要。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前,早期信号包括睡眠需求突然减少,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就醒且白天仍精神亢奋;说话语速不自觉加快,他人难以跟上;注意力分散,做事易被无关事物吸引。
抑郁发作的早期信号表现为莫名悲伤、沮丧,对社交失去兴趣、不愿交流;做事缺乏动力,日常小事也觉困难;记忆力下降,经常忘事,思考吃力。
记录情绪日记是有效识别方法,患者可每天固定时间记录情绪状态(如高兴、平静、低落)、当天重要事件、情绪持续时间及身体感受。长期记录能发现情绪变化规律和触发因素,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日常情绪调节
日常习惯规律作息是基础,需保持固定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睡眠,因为睡眠紊乱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加剧情绪波动。
患者应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瘦肉等富含营养的食物,为身体提供稳定能量和营养,助力情绪稳定;减少咖啡因、酒精和高糖食物摄入,它们可能刺激神经系统,加剧情绪波动。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缓解压力。患者可依自身情况选择运动方式和强度,坚持每周适量运动。
面临压力时,可尝试深呼吸(缓慢吸气再呼气,重复几次缓解紧张)、冥想(让思绪平静)、听舒缓音乐、与朋友倾诉等释放压力,避免压力积累引发情绪波动。同时,要识别并远离过度劳累、重大生活变故、激烈人际关系冲突等可能诱发情绪波动的因素。
治疗与支持
双相情感障碍治疗需专业医疗干预,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之一。常用药物有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心境稳定剂能预防和缓解躁狂与抑郁发作;抗精神病药物可控制躁狂发作时的兴奋、冲动等症状;抗抑郁药物在抑郁发作时发挥作用。必须强调,所有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患者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否则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思维与行为模式,改善情绪;人际关系治疗侧重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减少因冲突引发的情绪波动。
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患者应主动表达需求和感受,让他们了解病情和情绪变化。家人朋友要给予理解、关心和鼓励,避免指责歧视,在患者情绪波动时陪伴支持,帮助渡过难关。加入支持小组也有益,患者可在其中与病友交流经验、分享感受、互相鼓励,减少孤独感,增强应对疾病的信心。
预防复发
坚持治疗是首要原则。即使情绪稳定,患者也必须按医生建议继续服药和治疗,定期复诊,便于医生调整方案,不可自行停药,否则易导致病情复发。患者和家属要时刻关注情绪状态,发现睡眠异常、情绪波动等早期预警信号,及时采取措施,必要时寻求医生帮助,尽早干预以防病情发展。
生活中难免有工作变动、家庭变故等重大变化,易诱发情绪波动。患者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积极面对,必要时寻求家人、朋友或心理医生帮助,制定应对策略,减少影响。同时,要培养积极心态,接受疾病,不自卑自责,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面对生活挑战,保持乐观态度。
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虽带来诸多困扰,但通过正确认识、及时识别情绪信号、做好日常调节、接受专业治疗与支持及积极预防复发,患者能实现情绪平衡,希望本文能让更多人了解双相情感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