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死亡率和高疾病负担的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吸烟人群庞大等因素影响,其防控形势严峻。不过,慢阻肺是可防可治的,通过科学的社区护理方法,能有效减轻症状、降低急性加重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实用的社区护理知识。
认识慢阻肺
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和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为主要特征的慢性气道疾病,其发病与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等因素密切相关。40岁及以上人群是高发群体,且年龄越大风险越高。早期患者可能症状轻微,仅在剧烈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会感到气短,还可能出现慢性咳嗽、咳痰等症状。如果不及时干预,会逐渐损害肺功能,引发呼吸衰竭、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
日常护理核心要点
(一)减少危险因素暴露
吸烟是慢阻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戒烟是改善病情的关键措施。患者应坚决戒烟,同时避免吸入二手烟。此外,要减少室内外空气污染影响,使用清洁燃料,改善厨房通风,避免长期接触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
(二)合理饮食与营养管理
慢阻肺患者常因呼吸困难消耗过多能量,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会加重病情。因此,要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瘦肉、鱼类、鸡蛋等,同时补充新鲜蔬菜和水果。体重指数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健康,需通过合理饮食维持适宜体重。
(三)规律作息与适度活动
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应坚持适度活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逐步提高运动耐力,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症状管理与用药规范
(一)症状自我监测与应对
患者要学会观察自身症状变化。当出现咳嗽、咳痰加重,或呼吸困难加剧时,可能是病情加重的信号,需及时采取措施或就医。对于咳嗽、咳痰,可通过有效咳嗽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祛痰药物。出现呼吸困难时,可采取半坐卧位或端坐位,通过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缓解症状。
(二)规范用药
药物治疗是慢阻肺管理的重要部分,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常用药物包括支气管舒张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这些药物多通过吸入装置给药,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确保药物发挥作用。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后要及时漱口,避免口腔感染。
预防急性加重
急性加重不仅会加速肺功能的衰退,还会显著增加住院概率与死亡风险,因此,对其进行有效预防至关重要。
在预防手段上,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链球菌疫苗是重要举措,能从源头减少感染风险,进而降低急性加重的发生概率。日常防护同样不可忽视,需注意保暖以避免受凉,尤其在流感高发季节,应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降低接触病原体的机会。此外,规范且规律地使用药物,以及坚持进行肺康复训练,也能从身体调理和功能维持的角度,有效减少急性加重的次数,为肺部健康提供持续保障。
康复训练方法
肺康复训练能改善呼吸困难、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是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呼吸训练: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是简单有效的呼吸训练方法。腹式呼吸可增强膈肌功能,缩唇呼吸能延缓呼气,减少气体残留。每天练习2~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
体能锻炼: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快走、骑自行车等,每周逐渐达到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也可适当进行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锻炼肌肉力量。锻炼要循序渐进,以不引起明显不适为宜。
定期随访与紧急情况处理
患者应定期到社区医疗机构随访,一般每3-6个月一次。随访时要检查肺功能、评估症状变化,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及时就医:呼吸困难突然加重,无法平卧;咳嗽剧烈、痰量显著增多且呈脓性;出现发热、意识模糊等症状。就医时要携带既往病历和用药记录,以便医生快速诊断治疗。
结语
慢阻肺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通过科学的社区护理方法,预防急性加重等,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和家属要重视疾病管理,积极配合医生,才能更好地与慢阻肺“和平共处”,减少其对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