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手术室里,监护仪的滴答声与器械碰撞声交织成旋律。
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以下简称“贵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吴亚南站在手术台旁,目光落在心电监护屏的波动曲线上,指尖轻触麻醉机旋钮……这样的场景,她已重复20年。
2005年,从温州医科大学毕业的吴亚南走进贵州医院的前身——贵州省骨科医院,从此与麻醉结下不解之缘。从初出茅庐的青年到科室骨干,她用两万多个小时的坚守,诠释“麻醉不是‘打一针’,而是全程护航”的理想。
麻醉医生的工作远比想象中“辽阔”:手术室内,是从术前访视到术后回访的全流程把控;手术室外,是延伸至门诊、检查室的疼痛管理与舒适化医疗。
今年“中国医生节”前夕,吴亚南被评为院级“十佳医生”。
走出手术室:让“无痛”成为就医常态
“很多人以为麻醉医生就是‘打一针’就完事。”吴亚南解释,从患者入院那一刻起,麻醉医生的工作就已启动。
术前访视的十几分钟里,藏着麻醉方案的“密码”。吴亚南像侦探般梳理患者病史:“受伤原因、合并症、心功能、过敏史……哪怕是老人爬三楼会不会喘,都得问清楚。”
前不久,一名三个月大的婴儿因脚部不完全离断伤被紧急送至贵州医院,当时已处于休克前期。
“孩子肉嘟嘟的,血管细得像发丝,动静脉穿刺比绣花还难。”吴亚南回忆,当时麻醉团队一边实施全麻复合神经阻滞,一边在超声引导下精准穿刺,“用血管活性药维持血压,全程紧盯输液量,患儿实在太小了,多一点怕引发肺水肿、心衰,少一点怕器官灌注不足”。
从凌晨4时到上午10时,六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后,婴儿被平安送出手术室。那一刻,监护仪平稳的滴答声成了最动听的旋律。
这样的守护不止于术前、术中。
术后第二天,吴亚南总会去病房回访前一天手术的特殊患者:“昨天睡得好吗?伤口疼得厉害吗?”
吴亚南对老年患者尤其上心,“他们器官功能衰退,麻醉剂量得像调天平,多一分有风险,少一分止痛不足”。吴亚南表示,“老人术后能早点坐起来,就是我们最开心的事”。
手术室里的 “生命管家”:从术前到术后的全链条守护
“医生,孩子哭到喘不上气,根本没法做检查啊!”门诊诊室里,家长焦急的求助曾是吴亚南常听到的。
如今,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少——背后是吴亚南和同事将麻醉技术延伸到手术室外的努力:让“无痛”不再局限于手术台,而是成为贯穿患者就医全程的关怀。
在小儿骨科诊室,这项改变尤为明显。
3岁的乐乐(化名)因手臂骨折需要复位固定,刚进诊室就哭闹不止,家长根本无法安抚。吴亚南为其实施静脉镇静,几分钟后,乐乐安静入睡,医生顺利完成整复和石膏固定。“以前碰到这种情况,要么强行固定让孩子遭罪,要么拖延治疗,现在几分钟就能解决,孩子不受罪,家长也安心。”吴亚南说,仅小儿无痛整复一项,科室每年就要完成几百例,从刚满月的婴儿到学龄儿童,都能在舒适中完成治疗。
核磁共振检查室里,另一种“无痛”需求同样迫切。5岁的萌萌(化名)要做核磁共振检查,检查需保持静止20分钟,但是往往儿童无法在核磁机的强噪音下顺利配合完成检查。
吴亚南为萌萌使用镇静药物,让她在睡眠中完成检查。“孩子不配合,检查就做不了,诊断就会滞后。“看似简单的镇静,实则是在为精准治疗抢时间。”吴亚南说。
而在老年患者的诊疗中,手术室外的麻醉关怀更显细腻。
95岁的张女士因髋部骨折入院,疼得整夜无法入睡。吴亚南提前介入,为她做了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
“老年人对疼痛耐受力差,疼得厉害会引发血压波动、心律失常,提前镇痛不仅是减轻痛苦,改善睡眠质量,更是促进术后快速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打基础。”吴亚南说。
从哭闹不止的患儿到辗转难眠的老人,从需要精准检查的特殊患者到被慢性疼痛困扰的普通人,吴亚南和同事们将麻醉技术从手术室“解锁”到更多场景:门诊的神经根封闭治疗为颈肩腰腿痛患者解忧,无痛胃肠镜让消化道检查不再令人畏惧,植物神经紊乱导致的失眠也能通过麻醉相关技术得到改善……这些工作或许没有手术室内的惊心动魄,却像一缕缕微光,照进患者最煎熬的时刻。
“以前总说麻醉是‘幕后英雄’,现在觉得,我们更像‘疼痛缓解师’。”吴亚南说,当看到孩子检查后安静醒来,老人笑着说“不疼了”,她愈发理解“走出手术室”的意义——麻醉的温度,不仅在于守住生命的底线,更在于让每一位患者在就医路上,少一点煎熬,多一份从容。
二十年成长:与医院共进步,与学科同升温
从2005年入院时的青涩,到如今成为麻醉科的骨干,吴亚南的成长轨迹与医院发展紧密相连。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以来,北京专家来帮扶后,变化太大了。” 吴亚南记得第一次跟着北京专家手术,看到他们为一台复杂手术从早站到晚,毫无怨言,“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新技术,更是‘把患者放在心上’的理念”。
现在,吴亚南熟练运用超声引导技术以及快速康复等先进理念,面对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能在半小时内用通俗的语言讲清麻醉方案。“患者信任你,才会把生命托付给你。”
当被提及20年工作的关键词,吴亚南想起麻醉界专家的话:“麻醉学是有温度的学科。”她说:“以前觉得是守护生命,现在更明白,这份守护里,有减轻痛苦的温柔,有让患者舒适就医的体贴。”
从手术室的监护仪旁,到门诊的诊疗床前,吴亚南的20年,是无数麻醉医生的缩影——他们不常出现在患者的致谢名单里,却始终站在生命防线的最前沿,用专业与温情,让每一次麻醉都成为“有温度的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