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交通事故、高空坠落或暴力伤害导致患者同时出现心脏损伤、内脏破裂时,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攻坚战”便在ICU悄然打响。这场战役需要精准的监测技术、多学科协作的救治策略,以及人性化的护理关怀,为患者筑起生命防线。
1.心血管系统:守护生命的核心引擎心脏作为人体“发动机”,在多重创伤中极易受损。无论是锐器刺穿心脏导致的急性心包填塞,还是车祸引发的主动脉夹层破裂,均会导致循环系统崩溃。此时,ICU护理的核心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生命体征“雷达”监测:心电监护仪成为24小时不离的“忠诚卫士”,持续追踪心率、心律、血压及中心静脉压(CVP)。当心脏破裂引发失血性休克时,CVP低于5cmH2O提示血容量不足,需立即启动液体复苏;若CVP超过12cmH2O且伴尿量减少,则可能提示心功能不全。例如,2025年河南电力医院救治的心脏锐器伤患者,通过Swan-Ganz导管实时监测肺动脉楔压(PAWP),精准指导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将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5mmHg以上,确保重要器官灌注。机械通气“呼吸盾牌”:心脏损伤常合并肺挫伤或血气胸,导致呼吸衰竭。此时,呼吸机需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小潮气量(6-8mL/kg)与高PEEP(12-15cmH2O)联合应用,避免肺泡过度膨胀。2024年榆林市第二医院救治的多发伤患者,通过俯卧位通气联合该策略,使氧合指数从65mmHg提升至200mmHg以上。
2.内脏破裂:阻断“出血-感染”恶性循环肝、脾、肾等实质性脏器破裂后,每小时失血量可达500-1000mL,而空腔脏器(如胃、肠)破裂则引发严重腹膜炎。护理团队需在“黄金1小时”内完成止血、抗感染、预防并发症三重任务。损伤控制性手术(DCS)的护理配合:对于肝破裂AAST IV级患者,手术分为三阶段:Ⅰ期:快速缝合裂口、填塞明胶海绵,控制出血;Ⅱ期:ICU内纠正低体温、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Ⅲ期:48-72小时后行确定性肝切除。护理重点包括:监测腹腔引流液性状(若每小时引流量>200mL且呈鲜红色,提示持续出血)、保持体温>35℃、每6小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腹腔压力监测(IAP):内脏破裂后,腹腔内出血或渗出可导致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当IAP>20mmHg时,需行腹腔减压术。2025年惠山三院救治的肝破裂患者,通过膀胱压监测发现IAP持续>25mmHg,立即行开腹减压,避免肠道缺血坏死。感染防控“三道防线”:
(1)中央静脉导管护理:采用氯己定-乙醇消毒剂,每72小时更换敷料,感染率从8.2%降至3.1%;(2)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防:床头抬高30-45°,每日声门下吸引,使用带抗菌涂层的气管导管;(3)抗生素精准使用:根据腹腔灌洗液培养结果,24小时内启动目标性治疗,如针对肠杆菌科选用三代头孢+甲硝唑。
3.多学科协作:从“绝境”到“生机”2025年亳州市人民医院救治的心脏破裂少年案例中,急诊外科、心脏外科、麻醉科等6学科团队通力协作:院前急救:5分钟内建立静脉通道,19分钟完成院内转运;术中救治:心脏外科主任以1厘米破口精准缝合,胸外科同步处理肋骨骨折;术后管理:ICU团队通过毫米级血流动力学监测,使患者48小时内脱离呼吸机。该案例印证了“黄金1小时”创伤救治体系的核心价值:院前院内无缝衔接、损伤控制性手术理念、个体化脏器支持技术。
4.人文关怀:穿透冰冷的仪器在ICU的监护仪蜂鸣声中,护理团队通过“非语言沟通”传递温暖:疼痛表情卡:让气管插管患者通过指认卡片表达需求;家庭参与护理:每日15分钟“探视窗口”,指导家属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创伤后成长(PTG)干预:通过日记疗法帮助患者重构生命意义,6个月后PTG评分提升40%。
5.结语:从“生存”到“生活”的跨越多重创伤ICU护理已从单纯的“维持生命”转向“促进功能恢复”。2025年数据显示,采用综合护理策略的患者,1年生存率从62%提升至78%,重返工作岗位比例达53%。这场护理“攻坚战”证明:当精密技术与人文关怀交织,当多学科团队握指成拳,那些曾被视作“不可能”的医学禁区,正在被一个个改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