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8月1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应对孕期阴道炎的小妙招 - 数字报刊系统 应对孕期阴道炎的小妙招 中药巧治偏头痛,缓解痛苦超有效 产前腹部B超,宝宝与囊肿的透视 中医如何以“奇兵”破局重症胰腺炎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应对孕期阴道炎的小妙招

作者:玉林市陆川县良田镇中心卫生院 李燕珍


怀孕是女性生命中一段充满期待与喜悦的旅程,但随之而来的身体变化也可能带来一些“小烦恼”,阴道炎便是其中之一。许多准妈妈发现,孕期私密处的瘙痒、分泌物异常等问题突然增多,既尴尬又担忧:这会影响宝宝吗?该如何安全应对?本文将从阴道炎的成因、类型到科学护理方法,为孕妈们提供一份实用指南。

 

阴道炎:为何“偏爱”准妈妈

 

怀孕后,女性的身体仿佛经历了一场“内部革命”。激素水平剧烈波动,尤其是雌激素的显著升高,会让阴道内的糖原含量增加,为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提供了“温床”。与此同时,免疫力下降、阴道自净能力减弱,使得原本“和平共处”的菌群失衡,有害菌趁机“兴风作浪”。 

 

除了生理变化,一些日常习惯也可能成为“帮凶”。比如,过度清洁私处(如频繁使用洗液或冲洗阴道)、穿紧身化纤内裤、久坐导致局部潮湿,甚至孕期性生活卫生不当,都可能破坏阴道的微环境,诱发炎症。此外,若孕妇本身患有糖尿病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感染风险也会进一步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阴道炎并非“羞于启齿”的疾病。它的出现与个人卫生习惯无关,更多是孕期生理特点的“副产品”。准妈妈们无需自责,及时应对才是关键。

 

阴道炎的“真面目”:瘙痒、异味背后的不同类型

 

阴道炎的症状虽相似(如瘙痒、分泌物增多),但“幕后黑手”可能不同,治疗方式也天差地别。孕期最常见的三种类型需警惕: 

 

霉菌性阴道炎:由白色念珠菌过度繁殖引起,典型表现为外阴剧烈瘙痒(夜间加重)、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孕妇因阴道环境偏酸,更易中招。 

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内菌群失调导致,症状包括灰白色分泌物、鱼腥味(尤其在性生活后加重),可能伴随轻微瘙痒。 

滴虫性阴道炎: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发,分泌物呈黄绿色泡沫状,伴有灼痛感,可能通过性接触传播。 

 

自查小提醒:若发现分泌物颜色、气味异常,或伴随瘙痒、灼痛,需警惕阴道炎。但切勿自行诊断用药!不同类型的炎症用药差异大,错误治疗可能加重病情。

 

科学应对:治疗与护理的“黄金法则”

 

孕期用药需慎之又慎,但阴道炎并非“无药可医”。关键在于遵循“安全第一、规范治疗”的原则。 

 

治疗篇: 

局部用药为主:医生通常会开具阴道栓剂或软膏(如克霉唑栓剂治疗霉菌性阴道炎),这类药物作用直接且全身吸收少,对胎儿影响较小。 

避免口服药物:某些抗生素(如氟康唑)可能增加胎儿畸形风险,孕期需严格禁用。 

坚持疗程:症状消失后仍需按医嘱完成治疗,否则炎症易反复。 

 

护理篇: 

清洁有度: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即可,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或洗液,更不要冲洗阴道内部(这会破坏菌群平衡)。 

穿对内裤:选择纯棉透气款式,避免紧身裤、化纤材质。内裤需每日更换,清洗后暴晒或煮沸消毒。 

饮食调节:减少甜食摄入(尤其霉菌性阴道炎患者),避免血糖波动助长霉菌;适量补充益生菌(如酸奶)有助于调节菌群。 

行为习惯:孕期性生活建议使用安全套,减少交叉感染;避免盆浴,优先选择淋浴,防止污水进入阴道。 

 

预防为先:从细节守护阴道健康

 

阴道炎虽是女性健康中的“常客”,但科学预防能将其风险大幅降低。孕前有反复阴道炎病史的女性,建议提前彻底治疗,同时将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控制好,为孕期健康筑牢根基。

 

孕期则要精细管理:产检时主动向医生说明分泌物情况,及时化验明确病因;不轻信“偏方”或“网红洗液”,以免破坏阴道微生态;若确诊滴虫性阴道炎,性伴侣需同步治疗,切断交叉感染途径。

 

此外,孕期保持轻松心态、适当散步运动,能增强免疫力,为预防阴道炎再添一层保障。

结语:科学应对,安心迎接新生命

 

孕期遇上阴道炎,虽会带来难言之隐与不适,但绝非无法攻克的难题。关键要牢记“三不原则”:不恐慌,保持冷静才能理性应对;不隐瞒,及时向医生坦诚症状;不自行用药,避免错误治疗加重病情。只要及时就医、严格规范治疗,再辅以日常精心护理,绝大多数炎症都能被有效“驯服”。准妈妈们,科学应对就是给宝宝最稳妥的守护,愿你们都能轻松告别炎症,喜迎新生命!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