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烟火事”。可在遵义市仁怀市基层医疗机构干了二十多年、轮转过四五个乡镇的袁图坤,过去一想到这事儿就胸口发闷:一二百号人要照管十几万人的健康,像用勺子舀大海。直到今年,仁怀市一声令下——“行政线+业务线”双线包保!袁图坤突然发现,肩头的大石裂成了细沙,“脚底像装了弹簧,走路带风”。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国家的一项利民惠民工作,基层医疗机构一直是推进这项工作的核心力量,但仅仅依靠医疗机构一家显然是不够的,‘双线包保’就是要让地方行政力量重视并参与到基本公卫服务工作中来,变‘一家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让基本公卫服务更精准、质量更优。”仁怀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张啟霞说。
把“一张网”织进65.2万人的日常
——网格化包保重塑基本公共卫生体系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说到底就是国家送给每位城乡居民的“健康红包”。可要把这红包真正送到每一户,需要的不仅是医疗队伍,还得有千军万马。
仁怀市,全国经济百强县,城挤、乡散、人流动——20个乡镇(街道)、181个村(社区),常住人口65.2万人,其中三分之一半年换一次电话号码。
“过去,‘红包’常被卡在‘最后一百米’:卫健一家‘包场’,组织宣传、入户摸排、慢性病随访全靠几百名基层医务人员‘死磕’。要改变这种状态,重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体系是关键。”仁怀市卫生健康局长期分管公卫工作的副局长杨顺雍的话一语中的。
如何重塑?面对65.2万名城乡居民的健康守护重任,仁怀市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打破“卫健单干”的传统模式。今年6月,一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双线包保”工作方案》重磅出台,犹如一剂强心针,为基层公卫服务注入全新活力。
“行政线”构建“市-镇-村”责任链条,各级政府领导挂帅,将公卫服务纳入基层治理“责任田”。“业务线”则编织成“总院-分院-村卫生室”服务网络,采取“分村包干、团队协作、责任到人、入户上门”的服务形式,重点围绕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重大慢性疾病的早筛早诊早治,以及重点人群随访管理等工作,为群众提供疾病筛查、诊断治疗、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干预以及就医咨询、上下转诊、政策宣传、健康指导等全方位服务。
这种“纵到底、横到边”的立体化布局,让公卫服务实现了从“零星雨点”到“精准灌溉”的质变。
为保障此项工作顺利推进,仁怀市财政按照每个服务对象10元的标准,每年配套652万余元专项资金。
具体如何实施?翻开仁怀市基本公卫服务“双线包保”工作队一览表:市卫生健康局、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及班子成员,各村(社区)两委全部在列,市疾控中心、医共体总院、妇幼保健院等分块指导,乡镇卫生院建立健康联络员制度。
“可以说,全市干部都是我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推进者和服务者,每个镇街、每个村寨、每家每户都能找到具体的责任人,每时每刻都能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服务。”杨顺雍说。
书记镇长成了“健康片长”
——“行政线”责任包干让公卫不再是“卫健独唱”
中枢街道,仁怀市主城区之一,常住人口十万加,流动人口像潮水。
过去,中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袁图坤最怕周一:报表堆成山,随访像打仗,群众一句“你们上次不是来过吗?”就能把人噎住。
如今,街道书记当队长,政法委书记、派出所所长、民政办主任当副队长,把公卫任务写进“晨读”——每天早八点,街道微信群里先甩出一张“今日健康清单”:哪几位精神病患需上门,哪几位孕产妇快到预产期,一目了然。
重度精神病患突然肇事?信息先到派出所,民警3分钟出警,街道民政专干同步抵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拎包跟上。过去扯皮半小时,如今处置10分钟。有居民在抖音发视频:“我楼下有人发病,警车还没停稳,医生已经提着针管冲上楼。”
中枢街道青杠园社区,人口最多、情况最杂,袁图坤“包保”这里。
6月的一个傍晚,村医在群里弹出一条消息:“高危孕产妇李某,孕34周,拒绝产检,血压飙到160。”袁图坤电话联系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郑高财。10分钟后,一辆贴着“健康直通车”字样的面包车停在李某家门口。街道办工作人员、村支书、妇联主席、村医、社区民警等从国家政策讲到胎儿安全,从医保报销讲到邻里眼光。
2个小时后,李某点头同意入院。第二天确诊为重度子痫前期,紧急剖宫产,母子平安。
袁图坤长舒一口气:“过去,同样的情况我们卫生院几次登门都被拒之门外;现在,干部一吆喝,群众立马响应。”
短短半月,中枢街道通过“行政线”成功处置2例高危孕产妇、1例重症精神病患肇事事件,真正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转归”。
“健康管家”把服务送到床头
——“业务线”精准串联让慢病管理像快递一样准时
盐津街道是仁怀市基本公卫服务“双线包保”的试点,率先在仁怀市启动此项工作。
盐津街道作为仁怀市城区核心,常住人口20万人,小区比菜市场还多。
过去,盐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10个人要跑200多个居民组,跑完一圈几个月过去了。
如今,街道被切成216个卫生健康网格,像围棋盘落子——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挂“总队长”;卫健办主任、社区支部书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当“分队长”;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当“副队长”;健康联络员队长当“小队长”;社区网格员+医务人员混编成“健康突击队”。
361名健康联络员,左手一张“健康联络卡”,右手一部手机,敲开一扇扇门——“张阿姨,我来给您量血压啦!”“李叔,您的降糖药还剩七天,我顺路给您捎一盒!”……从孕妇的叶酸增补提醒,到慢性病患者的用药指导;从独居老人的“银铃关怀”敲门,到中小学生的视力筛查,他们用“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常态化服务,把健康快递送进千家万户。
盐津街道两路口社区84岁的任炳国老人,把健康联络卡贴在饭厅最显眼处,卡片上健康联络员张雪莲的手机号被设置成“一键拨号”。老人笑呵呵:“以前,半夜心慌,要先找儿子,再等儿子找车;现在,一个电话,小张10分钟就到。”
为了让“末梢神经”更有力量,仁怀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组建“专家后援团”,每周三下沉社区;市妇幼保健院、市疾控中心分块对口妇幼、慢性病、传染病管理;对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2项,重大公共卫生16项工作要求进行监督,让公卫服务更有质效。
“每个家庭都有专属健康联络卡,每个居民都能找到固定的健康咨询人,有需要的情况下通过联络员还能联系总院开通绿色就医渠道,总之群众有需求,我们有回应。”盐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袁扣介绍,这支队伍不仅是“信息员”,更是“服务员”,让健康需求“有呼必应”。
行政开门 业务办事 一次就好
——“双线包保”联动打造医防融合闭环
有人问:“行政线”和“业务线”到底怎么分工?张啟霞用一句话总结:“‘行政线’让门不再关上,‘业务线’让门后面的事一次办成。”
近日,盐津小学操场变身临时“健康嘉年华”。“行政线”负责宣传发动、场地布置、秩序维护;“业务线”的仁怀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选派18名专家,设置内科、儿科、中医、全科四大专区,2小时义诊200余人。孩子们头戴“健康小使者”小黄帽,把课堂上学到的七步洗手法、海姆立克急救法带回家。老师们笑称:“一堂课影响一个家庭,比发十张宣传单更管用。”
在两路口社区,6月上旬,盐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仁怀市人民医院、两路口社区居委会、惠邦物业,将“我联络您健康优服务”义诊活动办到了居民家门口。来自仁怀市人民医院和盐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儿科、中医科、全科的医生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一道,为居民提供诊疗与护理服务,两路口社区的健康联络员穿梭在人群中,一边发放联络卡,一边记录居民的健康需求。
盐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联络、您健康”主题活动的开展正是“双线包保”深入联动的生动注脚。
“我们前期走访时,收集到希望多开展基础体检和专家义诊服务,双线联动机制为我们开展活动提供了较大便利,行政线负责宣传动员、场地协调,业务线提供义诊、健康指导等专业服务,有效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两路口社区健康联络员张雪莲说。
此外,在制度的推动下,政法委、公安、民政、医疗机构四部门间信息共享,街道网格化管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健康档案数据实时共享机制。街道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同步采集居民健康信息,反馈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动态更新健康档案,确保管理信息准确。
针对部分居民对健康档案建立存在抵触情绪等基本公卫服务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行政线”组织网格员入户宣讲政策,“业务线”安排医务人员一对一答疑解惑,不断提升建档率。通过“双线包保”联动,实现问题发现、反馈、解决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截至目前,盐津街道开展健康联络讲座42次,义诊咨询活动10次,覆盖群众3000余人,义诊人数500余人,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20342人份,健康联络员接受电话咨询服务1853人次,入户摸底2158户。
行走在仁怀市各个乡镇,“双线包保”机制施行带来的变化正在各个角落上演。
从“一家之事”到“全市一盘棋”,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仁怀市正用“双线包保”这支妙笔,绘就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崭新画卷。这场以机制创新撬动服务升级的变革,不仅让基层医务工作者脚步变得轻快,更让千家万户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
记者手记:
打破“条块分割” 构建“多元共治”
这场改革启示我们:新时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打破“条块分割”,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仁怀市的实践表明,当行政力量与专业力量同频共振,基层公卫服务就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这场改革不仅让基层医务人员卸下“单打独斗”的包袱,更让群众感受到“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帮、治病有保障”的获得感,为新时代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
卫健、街道办、社区、医共体总院、妇幼保健院、卫生院工作人员参与高危孕产妇管理。
健康联络员上门服务。
义诊现场。
“我联络 您健康 优服务”义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