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我还在为毕业论文奋笔疾书,同时也在紧张地准备笔试,面试,最终有幸在毕业前获得了这份梦寐以求的工作。转眼间,我已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温情的岗位上坚守了222天。
这222天,是我的从0到0.1,也是我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破冰之旅。这222天里,我曾因凌晨监护仪的警报声而崩溃大哭,也曾因患儿睫毛轻颤的瞬间而热泪盈眶。
我很“新”,如今的我只有短短一个月的儿科实习经历,从未独立面对过重症患儿的护理工作,对一切都充满新奇又小心翼翼。尽管我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当我第一次看到小朋友血肉模糊的伤口,目睹心率和血压的剧烈波动时,我的心理防线还是崩塌了。书本上的“重症护理”知识,在这一刻变得如此沉重而真实。
我的第一个夜班,就足够让我难以忘怀。
一位惊厥患儿突然全身抽搐、口唇发绀,心电监护仪的尖锐警报声让我手足无措。我攥着吸痰管的手心全是汗水,带教老师沉稳的声音传来:“别急,先稳定呼吸,再观察瞳孔。”但,随后患儿心率突然骤降,急救团队迅速集结。那一刻,我站在原地,茫然无措,内心的自责如潮水般涌来。看着护理老师们有条不紊地开放静脉通道、注射药物、记录数据,我深刻意识到,重症护理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和技能,更需要在危急时刻保持“稳如磐石”的心理素质。我更加明白了——“儿童重症病房没有童话滤镜,这里只有最刺耳的生命倒计时。”我告诉自己:是时候褪去新衣,迎接成长了。
我的成长之路,就是在“生命考场”中一次次淬炼羽翼的过程。在PICU,每一个孩子都是我的老师。
记得一位气管插管的患儿,在更换固定胶布时突发心搏骤停,我迅速呼叫团队并坚守岗位,精准完成每一次给药。当他睁开那双清澈的眼睛时,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双手托举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心跳,生命是如此坚强。
还有小静,那个高坠伤的小女孩,颅骨粉碎性骨折,全身多处开放性骨折。我跪在床上为她进行心肺复苏,看着逐渐被鲜血浸透的工作服,我在心中默默为她祈祷。然而,当她的手轻轻划过我的腕间,最终停止呼吸时,我又一次领悟到生命的脆弱。
在这里,患儿的病情变化快如风云,每一次吸痰、每一剂用药都关乎生死。为了提升静脉穿刺成功率,我在硅胶模型上反复练习;为了精准解读血气分析报告,我将正常值制成卡片随身携带;为了随时观察生命体征,我将报警界限熟记于心。我的笔记本上,写满了每一班的要完成的事项,每一个要注意的点及踩过的“坑”,它们是我成长的见证。
我很“新”,但我的语言能够传递破茧成长的感染力。记得为先心病患儿家属做入科宣教时,孩子妈妈突然落泪,我握住她的手说:“孩子在病房里努力,你们也要在病房外坚强,孩子一定能感受到你们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我很“新”,但我的共情力未被格式化。我很“新”,但我的双手敢于拥抱不确定性,我的心脏蓄满澎湃动力。7个月来,我记录的不仅是200多份护理文书,更是孩子们教会我的宝贵经验:用玩具听诊器做游戏能提高心电监护的配合度;灌满水的橡胶手套手指是最温柔的枕头;每一次耐心的解答,都能让患儿更加勇敢。
我很“新”,就像一块未被频繁覆盖的U盘,每一个案例都刻骨铭心。
从一纸文凭到一身担当,从手足无措到独当一面。让我们永远保持这份“新”,因为护理事业需要:永远新鲜的求知欲,永远新锐的创造力,和永远新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