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7月0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分离焦虑,宝宝为何成了“黏人精”? - 数字报刊系统 宝宝皮肤起疹,特应性皮炎要留心 颈椎病防治,办公室里的护颈秘诀 骨科手术后,这样护理少受罪 分离焦虑,宝宝为何成了“黏人精”?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分离焦虑,宝宝为何成了“黏人精”?

作者:百色市第二人民医院 向雪莲

在日常门诊中,常常会遇到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这样的问题:“医生,我家宝宝特别黏人,只要我一离开他的视线,就开始哭闹,怎么哄都哄不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其实,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宝宝出现了分离焦虑。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分离焦虑,看看宝宝为何会变成“黏人精”。

分离焦虑:宝宝成长的“必修课”

分离焦虑(Dissociative anxiety)是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情绪反应,常见于学龄前儿童。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10-12个月的婴儿开始形成客体永久性概念,但此时他们尚未理解分离只是暂时的。例如,当球滚到沙发底下时,婴儿会认为球消失了;同样,当家长离开时,他们也会因无法理解“妈妈还会回来”而陷入恐慌。

分离焦虑症是12岁以下最常见的焦虑症之一,影响4%-5%的儿童和青少年,并可能持续到成年。其典型表现为:与家人分离时出现强烈恐惧、持续担忧、身体症状(如头痛、恶心),并伴随逃学、做噩梦、睡眠中断等行为。

宝宝黏人的“幕后推手”

宝宝黏人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多重心理与行为因素:

1.客体恒常性未建立:1-3岁是分离焦虑高发期,孩子因无法理解“妈妈离开后仍会回来”而陷入恐慌。若家长通过反复告别仪式(如“妈妈去买菜,半小时后回来”)帮助孩子建立时间概念,可逐渐强化其客体恒常性。

2.低质量陪伴的连锁反应:家长陪伴质量直接影响孩子的安全感。若陪伴时频繁看手机或敷衍回应,孩子会因需求未被满足而过度依赖。研究显示,高质量陪伴(如专注互动、及时回应)能显著降低分离焦虑发生率。

3.社交示范的缺失:家长若不注重社交互动,孩子可能因缺乏模仿对象而抗拒与他人接触。例如,长期由老人单独抚养的孩子,可能因社交示范不足而更黏父母。

4.特殊情境的应激反应:入园、搬家等环境变化会加剧分离焦虑。3岁左右的孩子每15分钟就会寻找一次亲密看护人,这是哺乳动物的本能。若家长未提前进行适应性训练(如带孩子熟悉幼儿园环境),孩子可能因环境失控而表现出更强的黏人行为。

5.病理因素的潜在影响:若黏人行为伴随持续拒绝社交、语言退化等症状,需警惕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或分离焦虑症。例如,某患儿因长期缺乏安全依恋,发展为见人就躲、拒食的严重焦虑状态。

科学应对:从“黏人精”到“独立娃”

1. 建立安全感

父母要给予宝宝足够的关爱和陪伴,让宝宝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被爱的。平时要多和宝宝互动,抱抱宝宝、亲亲宝宝,和宝宝一起玩耍,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

2. 提前做好准备

如果父母需要离开宝宝一段时间,比如去上班、出差等,要提前告诉宝宝,让宝宝有一个心理准备。可以告诉宝宝自己什么时候回来,让宝宝知道父母不会永远消失。

3. 培养宝宝的独立性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适当培养宝宝的独立性,让宝宝学会自己做一些事情,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玩玩具等。这样,当父母离开时,宝宝就不会感到那么无助和恐惧。

4. 模拟分离场景

父母可以在家里模拟一些分离场景,让宝宝逐渐适应分离。比如,让宝宝和爸爸或妈妈单独待一会儿,另一位家长在旁边观察,等宝宝适应后,再逐渐增加分离的时间。

5. 给予积极的反馈

当宝宝在分离时表现得比较勇敢时,父母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如表扬宝宝、给宝宝一个小奖励等。这样,宝宝会更有信心面对分离。

6. 借助外力帮助

如果宝宝的分离焦虑比较严重,父母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儿童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他们可以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宝宝缓解分离焦虑。

家长容易陷入的误区

1.过度溺爱

有些家长看到宝宝哭闹,就心疼得不得了,立刻满足宝宝的所有要求,舍不得让宝宝受一点委屈。这种过度溺爱的做法,会让宝宝变得更加依赖父母,分离焦虑也会越来越严重。

2.偷偷离开

为了避免宝宝哭闹,有些家长会选择偷偷离开。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宝宝发现父母不见了,会更加恐惧和不安,对父母的信任感也会降低。

分离焦虑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情绪反应,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心。只要我们了解分离焦虑的原因和表现,采取正确的方法应对,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宝宝就能够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我们一起用爱和耐心,陪伴宝宝走过这段成长的旅程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