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在贵阳市乌当区新场镇大坝村卫生室,76岁的吴阿姨拿着刚取到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以前开这个药,得坐半个多小时车去隔壁镇上,太折腾了!现在好了,走几步路到村卫生室就能拿到,跟镇里、区里的药都一样好!”
吴阿姨的便利,正是乌当区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创新打造县域中心(云)药房带来的真切改变。这一实践有效缓解了基层药品短缺、用药不规范等难题,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安全地用上好药。也为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和分级诊疗制度,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基层实践样本。
6月12日,药剂科工作人员在乌当区医共体总院处方集中审核中心严格审校处方。
从“等药难”到“送药稳”
“过去最头疼的就是药不够用、还总断供。”乌当区龙井村的村医蒋勇道出了许多基层医生的心声。他回忆,以前卫生室药品种类不足80种,采购零散,常常缺货,有时只能用效果不理想的替代药,让治疗打了折扣。
为了解决这个困扰基层的老大难问题,乌当区医共体总院推行了中心(云)药房“五统一”管理:统一药品目录、统一供应链、统一药学服务、统一信息平台、统一处方审核。这一模式就像一盘棋,将全区1个中心药房、13家成员单位和77个村卫生室的用药需求整合起来统一管理、统一配送。
东风镇卫生院的药师曾取见证了变化:“统一目录和配送后,我们卫生院的药品种类一下子增加了上百种。患者不用再跑远路去总院,在乡镇就能开到和上级医院一样的药了,门诊量也跟着上去了。”
保障供应不仅靠统一目录,更要有高效的“后备军”。医共体整合全区采购需求,重点保障慢性病和急救用药,与优质供应商合作,构建了“优质价廉”的闭环供应链。他们建立了独特的“储备联动”机制:布局1个区级中心库、3个区域分库和众多村级应急点组成的三级仓储网络,并专门设立“战略储备池”确保急救药品随时可用。对于临近效期的药品,则实施跨机构调用,有效减少了浪费。
“现在缺药的情况少多了,即使有,上报总院后几小时内就能调拨到位。”乌当区医共体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秦晓改介绍,“药品缺货率大大降低,乡亲们在乡镇就能拿到以前要去区里才能开的药,药品浪费也显著减少,真正实现了群众买药便捷。”
从“发药员”到“用药参谋”
在乌当区医共体总院药剂科办公室,一块大屏幕实时跳动着全区各基层医疗机构的处方审核信息。这套处方前置审核系统,是“云药房”保障用药安全的核心“守门员”。
“以前啊,经常有患者拿着一大把药,不知道怎么吃,也不清楚药和药之间会不会‘打架’,有什么不良反应更是稀里糊涂。有时候医生也不太清楚患者在其他科开了啥药。”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刘琴讲述了过去的困扰。而现在,系统会详细记录患者在所有科室的用药信息。一旦发现可能存在药物相互作用、用法用量不适宜、重复用药等不合理问题,系统会立即提醒医生修改,若仍不能通过,医生需向药师发出审核申请,药师审核后,会将专业意见反馈给开方医生进行调整,直到处方安全合理才会进入下一个环节。
系统上线后,效果立竿见影。乌当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处方合理率从过去的50%-60%大幅跃升至90%以上,处方审核率更是达到了100%,药师的职责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中心(云)药房建起来,我们的责任更重了。”刘琴感慨,“我们不再仅仅是配药的‘发药员’,更是患者和医生的‘用药参谋’。”除了通过系统严格把关每一张处方,她和同事们还定期下沉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层医生和患者提供专业的用药指导和培训,普及安全用药知识,真正把药学服务的关口前移。
对于“云药房”的未来,乌当区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陈文军充满信心。他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深化三大方向:一是打造更完善的药品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药品从医生开方到患者服用的每一步都可追溯;二是升级智能化水平,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云中心(云)药房、集中审方和居民用药管理,实现药品采购、库存、配送、结算全链条的实时智能管控;三是锻造一支更高素质的药师队伍,通过引进人才、强化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打造专业化临床药师团队,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高质量的药学服务,让基层的用药安全网织得更密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