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症监护室(ICU)里,吸痰是一项常见操作,能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预防肺部感染、改善通气功能至关重要。然而,不少患者或家属反映,吸痰后患者不仅未感舒适,反而“越吸越喘”。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揭开这个谜团,探讨吸痰操作中的常见误区与正确做法。
吸痰,你真的做对了吗?
吸痰操作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诸多技巧和学问。它要求护士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要对患者个体差异有着敏锐的观察能力。一旦操作方式出现错误,就可能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比如,吸痰时间过长,会使患者气道长时间处于开放状态,增加感染风险;吸痰管过粗,会增大气道阻力,给患者带来不适;负压过大,则可能直接损伤气道黏膜,引发气道痉挛,进而加重患者的呼吸困难。
误区一:频繁吸痰
家属或新手护士可能认为吸痰越频繁越好,实则不然。频繁吸痰会破坏气道黏膜保护机制,导致气道干燥、水肿,增加感染风险。应根据患者痰液量、粘稠度、呼吸频率等合理安排吸痰次数。
误区二:吸痰管选择不当
吸痰管的选择是一门学问。如果吸痰管过粗,在插入气道时会明显增加气道阻力,让患者产生强烈的不适感;而过细的吸痰管则可能无法有效吸出痰液,达不到吸痰的目的。在选择吸痰管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气道大小以及痰液性质等因素,确保所选吸痰管既合适又有效。
误区三:负压控制不当
负压是吸痰操作中的一个关键参数,它直接影响到吸痰的效果和对气道黏膜的损伤程度。如果负压过大,在吸痰过程中会对气道黏膜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容易导致气道黏膜损伤、出血或水肿。这种损伤不仅会引起患者的疼痛和不适,还可能影响气道的正常功能,加重呼吸困难。
而如果负压过小,则无法有效地吸出痰液。痰液在气道内残留,会使呼吸道的通畅度下降,影响患者的通气功能。因此,准确控制负压是吸痰操作中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成人吸痰负压应控制在10.7 - 16.0kPa(80 - 120mmHg),儿童由于气道较为细小,负压应适当降低。
为何“越吸越喘”?
了解吸痰误区后,我们探讨“越吸越喘”的原因:
1.气道刺激与痉挛:错误吸痰方式刺激气道黏膜,引发气道平滑肌收缩,导致气道狭窄,呼吸阻力增加。
2.缺氧加重:在吸痰操作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暂时阻断患者的呼吸,导致缺氧。而缺氧又会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形成恶性循环,使患者的喘息症状愈发严重。
3.痰液潴留与再感染:频繁或不当吸痰可能损伤气道黏膜,降低防御功能,增加痰液潴留和再感染风险。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
4.心理因素:吸痰过程对于患者来说往往是不愉快的体验,尤其是当操作不当引起疼痛或不适时,患者很容易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会导致患者呼吸急促,进一步加重喘息症状。
如何正确吸痰?
为避免“越吸越喘”,需掌握正确方法:
1.评估与准备:在进行吸痰操作前,首先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以及痰液性质。同时,准备好吸痰所需的物品,并向患者或家属详细解释吸痰的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2.选择合适吸痰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吸痰管。一般来说,成人可选用12 - 14号吸痰管,儿童则应根据年龄和气道大小进行选择。所选吸痰管应具备柔软、光滑、无刺激性的特点,以减少对气道的损伤。
3.控制负压与吸痰时间:连接吸引器,调节合适负压。吸痰动作轻柔、迅速,每次不超过15秒。痰液较多时,间隔3-5分钟再次吸痰。
4.正确插入吸痰管:沿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内壁缓慢插入,遇阻力不可强行插入,应稍退后1-2cm,边旋转边吸引。
5.观察与记录:在吸痰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面色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吸痰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要详细记录痰液的颜色、性质和量,以便评估吸痰效果,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6.口腔护理与气道湿化:吸痰后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加强气道湿化,防止痰液干燥结痂。
总之,吸痰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掌握正确方法,才能避免“越吸越喘”,确保患者安全和舒适。同时,呼吁患者及家属给予护理人员理解与信任。吸痰操作虽小,却关乎患者生命健康。有疑问或不适时,请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让我们携手合作,为患者的康复之路添砖加瓦,创造更多生命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