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7月2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糖尿病遇上高血压,用药安全有讲究 - 数字报刊系统 产后抑郁别忽视,家人这样陪伴 预防脑梗,日常饮食要避开这些坑 减肥药与运动:如何搭配效果翻倍? 糖尿病遇上高血压,用药安全有讲究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糖尿病遇上高血压,用药安全有讲究

作者: 柳州市中医医院(柳州市壮医医院) 张洁


在我们身边,糖尿病和高血压是两种十分常见的慢性疾病,而当这两种疾病 “相遇”,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比如,它们会共同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使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面临更大的威胁 —— 冠心病、脑卒中、肾衰竭的发病风险会显著升高。因此,对于同时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人来说,不仅要控制好血糖和血压,更要重视用药安全。只有用对药、用准药,才能有效降低疾病带来的伤害,守护身体健康。

 

一、基础用药原则:守住安全第一道关

 

遵医嘱用药是铁律。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情因人而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糖、血压水平、身体状况及并发症等,制定包括药物选择、剂量和服用频率在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患者绝不能凭感觉自行增减药量,更不能跟风换药,否则可能导致血糖或血压大幅波动,引发严重后果。

定时定量服药不能含糊。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有时间规律,比如有些降糖药需餐前服用以控制餐后血糖,有些降压药需固定时间服用以维持稳定血药浓度。忘记服药、漏服或随意改变时间,都会影响疗效,如漏服降糖药可能导致血糖飙升,漏服降压药可能使血压波动,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

别被“偏方神药”带偏。不少人易被“根治糖尿病”“降压不反弹”等虚假宣传吸引,轻信未经科学验证的“偏方”“神药”。这些药物不仅可能无效,还可能含不明成分,干扰正规治疗,甚至损伤肝肾功能。需牢记,目前糖尿病和高血压尚不能根治,正规药物治疗才是控制病情的可靠手段。

 

二、糖尿病用药:细节里藏着安全密码

 

控制血糖的药物种类较多,掌握它们的用药细节,才能让药效充分发挥,同时避免风险。不同类型的降糖药,服用时间有讲究。比如磺脲类药物(如格列美脲),需要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这样才能在餐后血糖升高时及时发挥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普通片)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建议在餐中或餐后服用,以减少恶心、呕吐等不适;而胰岛素增敏剂(如吡格列酮)则不受进餐影响,每天固定时间服用即可。

用药期间,血糖监测是 “导航仪”。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晨起未进食时)和餐后 2 小时血糖(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以便及时了解血糖控制情况。一般来说,病情稳定时每周监测 2-4 次即可,若血糖波动大或调整用药后,应增加监测频率。监测结果要及时记录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数据调整用药方案,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

还要警惕降糖药的副作用,低血糖是最常见的 “信号”。当出现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头晕等症状时,很可能是低血糖了,此时应立即吃1-2块方糖、半杯果汁或3-4块饼干,15分钟后再测血糖,若仍低则需重复补充。此外,部分降糖药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或过敏反应,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三、高血压用药:稳住血压有技巧

 

降压药的使用同样有不少学问。常用的降压药主要有几大类,比如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适合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有保护作用。虽然这些药名听起来复杂,但患者只需记住自己所用药物的名称和服用方法即可,无需深入研究药理,关键是按医嘱坚持服用。

服用降压药时,体位性低血压是 “隐形陷阱”。部分降压药可能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即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血压骤降,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摔倒。因此,起身时要放慢速度,先坐一会儿,再慢慢站起,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

同时,血压监测要 “常态化”。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测量血压,比如早晨起床后、晚上睡前,测量前要安静休息 5-10 分钟,保持坐姿,手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测量结果要做好记录,就诊时带给医生,帮助医生判断降压药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联合用药:警惕药物 “小冲突”

 

同时服用降糖药和降压药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药效“1+1<2”。首先,切勿擅自加药,否则可能导致药物过量,比如两种降压药联用若剂量不当会使血压过低,额外加用降糖药则可能引发严重低血糖。其次,就医时要“坦白”用药史,需如实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如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止痛药)及保健品,因为糖皮质激素等可能影响血糖,伪麻黄碱可能升高血压,医生了解全部情况后才能调整出更安全的用药方案。

 

结语

 

糖尿病遇上高血压并不可怕,只要掌握用药安全的要点,坚持遵医嘱用药及做好自我监测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记住,用药安全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健康,千万别掉以轻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