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感冒发烧是再常见不过的病症了。很多人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去猜测病因,比如觉得是晚上睡觉着凉了,或者是最近上火了。于是,有人会自行吃些感冒药、退烧药,有人则选择硬扛着,觉得扛过去就好了。然而,这种凭经验判断和盲目处理的方式,往往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感冒发烧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病毒感染,也可能是细菌感染,不同的病因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判断错误,不仅可能无法缓解症状,还可能耽误病情,甚至引发更严重的问题。而血常规检查,就像是一位精准的 “侦探”,能够帮助我们揪出导致感冒发烧的病毒元凶,为我们的正确应对提供有力的依据。
一、为什么感冒发烧要查血常规?
感冒发烧大多是由感染引起的,而感染的 “罪魁祸首” 主要有两类:病毒和细菌。这两种病原体引发的感染,在治疗方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细菌感染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治疗,而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则是无效的,甚至可能会破坏体内的菌群平衡,带来不良影响。
血常规检查就是一种便捷且有效的初步检查方式。它通过对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数量和比例进行分析,能够为我们提供重要的线索,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感染的类型,从而为后续的治疗和处理指明方向。
二、血常规检查怎么做?
很多人对血常规检查有顾虑,担心抽血疼或伤身体,其实没必要。流程很简单:感冒发烧等就诊时,医生开单后去检验科,护士用采血针采少量血(末梢血或静脉血)。稍等30分钟左右即可查看结果,过程快速安全,无不良影响,应积极配合。
三、看懂血常规报告,揪出病毒 “蛛丝马迹”
拿到血常规报告后,上面有很多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指标,很多人都会看得一头雾水。其实,对于判断是否为病毒感染,我们只需要重点关注几个关键指标就可以了。
第一个是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 “防御部队”,当有病原体入侵时,白细胞的数量会发生变化。在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通常是正常的,甚至可能会偏低。这是因为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与细菌不同,它不会像细菌那样强烈地刺激白细胞大量增殖。
第二个是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就像是 “抗病毒战士”,当病毒来袭时,它们会迅速行动起来,数量会增多,所以在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往往会升高。
而如果是细菌感染,情况就有所不同了。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而且中性粒细胞比例也会升高,因为中性粒细胞是对抗细菌的主要 “力量”。通过这些指标的变化,我们就能初步判断感冒发烧是不是由病毒引起的了。
四、确认病毒感染后,该怎么做?
当通过血常规检查确认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发烧后,大家也不用过于慌张。因为大多数病毒感染都是自限性的,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做好护理,身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就能够战胜病毒,病情会在一段时间后自行好转。
先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感冒发烧时,身体处于虚弱状态,充足的睡眠能够让身体得到恢复,为免疫系统对抗病毒提供充足的能量。其次,要多喝水。多喝水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排出病毒和毒素,缓解喉咙干燥等不适症状。
在症状处理方面,如果发烧时体温超过 38.5℃,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退烧药来缓解不适。对于鼻塞、咳嗽等症状,也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缓解措施,比如用生理盐水洗鼻可以缓解鼻塞,喝一些蜂蜜水可以缓解咳嗽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自行随意服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是无效的。
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如果症状逐渐减轻,说明身体在逐渐恢复;但如果出现持续高烧不退、精神状态变差等情况,就要及时就医了。
四、哪些情况需要立即就医复查?
但出现以下这些情况需高度警惕、及时就医复查,比如发烧超3天未缓解或体温忽高忽低难控制,有呼吸困难、剧烈咳嗽影响呼吸和休息,以及严重呕吐、腹泻导致身体脱水等。这些情况可能意味着病情变化或有其他并发症,需再次做血常规等检查,便于医生准确判断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因此,感冒发烧期间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异常时及时就医。
结尾
感冒发烧不能凭自己的经验盲目猜测和处理。血常规检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便捷的方式来判断病因,尤其是在区分病毒和细菌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通过这篇科普文章,大家能够了解血常规检查的重要性,用科学的方法应对感冒发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