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对高血脂存在误解。有人觉得只有胖人才会得,瘦人可高枕无忧;有人认为没症状就不用管;还有人觉得吃素就绝对安全…… 这些错误认知可能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视血脂健康,埋下心脑血管疾病的隐患。今天就来聊聊关于高血脂的5个常见误区,帮大家科学认识、正确应对。
误区一:只有胖人才会血脂异常
“你这么瘦,肯定不会有血脂问题。” 这句话是不是很耳熟?很多人觉得血脂异常是胖子的“专利”,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临床上,不少体型偏瘦的人也会查出高血脂。比如35岁的王先生,身高175厘米,体重60公斤,身材标准,却在体检中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追问得知,他家族中有高血脂遗传史,平时又爱熬夜、吃油炸食品,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的诱因很复杂,肥胖只是其中之一。遗传因素、年龄增长、长期高油高糖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都可能打乱血脂代谢。瘦人如果有家族遗传倾向,或者长期饮食不规律、久坐不动,同样会被高血脂盯上。
所以,不管胖瘦,都要关注血脂。建议20岁以上成年人每5年查一次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查一次;有相关疾病家族史的人更要提前筛查。日常要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每周保持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
误区二:血脂异常没症状就不用管
“我身体没啥不舒服,血脂高点怕啥?”这是很多高血脂患者的想法。但血脂异常就像“沉默的杀手”,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等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时,血管可能已被斑块堵了一半以上。
58岁的李阿姨就是典型例子。她体检时发现总胆固醇偏高(其中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明显),因无不适便没在意。三年后突发中风住院,检查显示脑血管严重狭窄,罪魁祸首正是长期未控制的高血脂。
血脂中的“坏胆固醇”会悄悄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增大可堵塞血管,引发冠心病、脑梗死等;斑块破裂还可能导致急性心梗、脑梗,危及生命。
因此,无论有无症状,血脂超标必须重视。轻度异常可通过饮食和运动调节,3-6个月复查;指标明显升高或伴有基础病,需遵医嘱服药。千万别等出问题才追悔莫及。
误区三:只要吃素就不会血脂高
“我吃素十几年了,血脂肯定没问题。”不少人觉得吃素就能和高血脂划清界限,其实不然。62岁的张大妈坚持素食10年,却在体检中查出甘油三酯偏高。原来她虽不吃肉,但顿顿离不开白米饭、馒头等精致主食,还用植物油煎炒蔬菜,每天吃几块甜点。
素食者若饮食搭配不当,同样会血脂升高。精制碳水化合物吃太多,会在体内转化为甘油三酯;过量摄入植物油,尤其是棕榈油、椰子油,也会导致胆固醇升高。此外,素食者容易缺乏B族维生素,影响脂肪代谢,间接导致血脂异常。
吃素也要讲科学。主食多吃燕麦、糙米等全谷物;用橄榄油、茶籽油替代部分植物油,每天不超25克;多吃豆类、坚果补充优质蛋白;适量吃深海鱼补充Omega-3脂肪酸,每周2-3次。同时,避免过量吃甜食和油炸素食。
误区四:血脂降到正常就可以停药
“我的血脂已经正常了,药可以停了吧?”这是很多患者常问的问题。答案是:千万别擅自停药!45岁的赵先生患高血脂3年,服药后血脂达标,便自行停药。半年后复查,血脂又飙升,还出现胸闷症状,医生说这是停药导致的血管斑块进展。
血脂异常多是慢性代谢性疾病,类似高血压、糖尿病,需长期管理。药物能控制血脂,却无法根治病因。一旦停药,血脂很可能反弹,血管斑块会继续生长,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是否停药、如何调量,必须听医生的。通常,高危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即使血脂达标,也需长期服药;低危人群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能维持正常,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减药或停药,但要定期复查,反弹需及时恢复治疗。
误区五:血脂检查只看甘油三酯就行
“我的甘油三酯正常,血脂肯定没事。”很多人查血脂只关注甘油三酯,却忽略了更重要的指标。50岁的陈先生体检时甘油三酯正常,便没在意其他指标,直到突发心梗才发现,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严重超标。
血脂检查有四项关键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其中,坏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犯”,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促进斑块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查血脂时,一定要看全四项指标,尤其是坏胆固醇。普通人坏胆固醇应低于3.4mmol/L;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低于2.6mmol/L;冠心病患者需低于1.8mmol/L。若坏胆固醇超标,即便甘油三酯正常,也要及时干预。
结语
高血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 “隐形推手”,但只要避开这些误区,科学防控,就能有效降低风险。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让血管更健康,身体更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