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夏之交,幼儿园和儿科门诊总是格外忙碌,其中很大一部分“小患者”都得了同一种病——手足口病。数据显示,每年5-7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这种病传染性极强,一旦有孩子感染,幼儿园或托儿所就可能迅速出现聚集性发病。家里有娃的家长可得注意了,提前做好预防,才能让孩子少遭罪!
一、手足口病长啥样?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发的传染病,就像调皮的小病毒专门攻击孩子的手、脚和口腔。感染后,孩子手心、脚心、屁股会长出米粒大、带红晕的水疱,发痒但不能挠,以防细菌感染;同时,牙龈、舌头、脸颊内侧会出现溃疡,导致孩子因疼痛拒食哭闹。此外,还常伴有38℃左右的低烧、流鼻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发现这些表现,家长一定要立刻重视起来。
二、它们是怎么盯上孩子的?
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是预防的关键。这些病毒就像“潜伏高手”,主要通过这三种方式钻进孩子身体:
第一种是接触传播。如果孩子摸了被患病小朋友疱疹液污染的玩具、餐具,再用手揉眼睛、摸嘴巴,病毒就会趁机“溜”进身体。
第二种是飞沫传播。患病孩子咳嗽、打喷嚏时,会喷出带有病毒的飞沫。健康的孩子吸入这些飞沫,就容易被感染。
第三种是饮食传播。喝了被病毒污染的生水,或者吃了没洗干净的水果、蔬菜,病毒也会随着食物进入孩子体内。
三、分场景预防:家庭和托幼机构的“防护指南”
(一)家庭预防,做好这“五件事”
1.洗手是头等大事:家长要教孩子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内、外、夹、弓、大、立、腕”的七步洗手法,搓满20秒,特别要注意洗净指尖、指缝和手腕。而且饭前便后、玩完玩具、摸过宠物后,必须马上洗手。
2.餐具消毒要彻底:餐具消毒不可少,孩子餐具每日煮沸 10 分钟或消毒柜高温消毒,奶瓶奶嘴随用随清、蒸汽灭菌。
3.玩具家具勤清洁:每周用稀释 100 倍的 84 消毒液擦拭玩具桌椅,15 分钟后清水洗净,毛绒玩具暴晒 4 小时杀菌。
4.饮食安全不马虎:饮食上,水果洗净削皮、不喝生水,剩菜彻底加热
5.及时隔离防扩散:若发现孩子出疹,立即居家隔离至少 14 天至疱疹结痂,照顾时戴手套,妥善处理疱疹液,防止病毒扩散。
(二)托幼机构防控,严格执行这两点
1.认真做好晨午检:幼儿园老师每天早上和中午,都要仔细检查孩子的手心、口腔,看看有没有疱疹。一旦发现可疑症状,要马上通知家长接孩子回家,并及时就医。
2.加强教室消毒通风:每天要用含氯消毒液拖地,擦拭门把手、桌椅等孩子经常接触的地方。教室要保证每天至少通风3次,每次30分钟,让新鲜空气流通起来。
四、护理误区:这些错误做法千万别踩!
在护理患病孩子时,有些误区一定要避开。首先,千万不能用手挤破孩子的疱疹,这样不仅会让孩子更疼,还可能把细菌带进伤口,引起感染,甚至留下疤痕。
其次,孩子发烧时别着急用退烧药。如果是低烧,可以先用温水给孩子擦身,进行物理降温。只有体温超过38.5℃,才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等退烧药。
最后,别以为疱疹结痂就万事大吉了。在结痂脱落之前,孩子仍然具有传染性,需要继续隔离,直到医生确认完全康复。
五、生病期间怎么吃?饮食护理有讲究
孩子生病时,饮食要格外注意。在口腔疼痛期,尽量给孩子喝温凉的米汤、蔬果汁,但要避免酸性的果汁,比如橙汁、柠檬汁,这些会刺激溃疡,让孩子更疼。可以用吸管给孩子喂水、喝果汁,减少液体与溃疡面的接触。到了恢复期,就可以给孩子吃一些软烂好消化的食物,像粥、蒸蛋羹、烂面条。同时,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比如猕猴桃、橙子,帮助孩子增强抵抗力,加快恢复。
六、出现这些情况,必须立刻送医!
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烧,体温超过39℃,或者精神萎靡、总是想睡觉;频繁呕吐、肢体不受控制地抖动,呼吸急促,这些都可能是引发了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的信号,必须立刻带孩子去医院,一刻都不能耽误。另外,如果孩子身上的疱疹遍布全身,还出现破溃流脓的情况,也要及时就医。
七、预防手足口,记住这三句话!
最后,再给大家总结一下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洗净小手消好毒,不摸脏物不扎堆,出疹赶紧回家住。还有个重要提醒,6月龄到5岁的儿童,可以接种EV71疫苗,这种疫苗能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建议在每年高发季到来前接种,给孩子多一层保护。只要家长和托幼机构重视起来,做好预防措施,就能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的威胁,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