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疾病如痔疮、肛瘘、肛裂等病症困扰着众多患者。手术是治疗肛肠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术后伤口因处于肛门这一特殊部位,易受粪便、分泌物污染,发生感染的风险较高。术后感染不仅会延长康复周期,增加患者痛苦,还可能引发肛周脓肿、肛瘘复发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科学规范的清洁护理是预防肛肠术后感染的关键,掌握正确的护理要点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一、清洁前准备
在进行肛肠术后清洁护理前,完备的准备工作是保障护理效果的基础。物品方面,需准备温和无刺激的医用清洗剂,这类清洗剂通常含有抑菌成分,能有效抑制细菌滋生,同时对创面刺激性小;柔软清洁的棉质毛巾或湿巾,其材质柔软,可避免擦拭时损伤娇嫩的新生组织;坐浴盆需保证清洁无污垢,必要时可使用医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干净内裤应选择透气性良好的棉质材质,医用纱布则用于伤口的简单按压和覆盖。
环境准备同样不可忽视,清洁区域要保持温暖,适宜温度在 22 - 24℃,避免患者着凉;确保良好通风,减少细菌滋生;同时保证环境私密,让患者放松身心,更好地配合护理操作。个人准备环节,护理者或患者需用流动水和肥皂充分清洁双手,指甲过长者需修剪指甲,防止细菌附着,避免在护理过程中将细菌带入伤口。
二、术后不同阶段清洁护理
(一)术后当天至24小时
术后当天至24小时,伤口处于急性出血期,此时护理重点在于止血和初步清洁。若伤口有渗血情况,应立即使用医用纱布轻轻按压止血,切记不可用力擦拭,以免破坏伤口凝血机制,导致出血加剧。初步清洁时,用蘸取医用清洗剂的湿巾或纱布,按照从伤口中心向外侧的顺序轻柔擦拭,这样能避免将周围污垢带入伤口,每次擦拭范围逐渐扩大,确保清洁全面。
(二)术后24小时至3天
术后24小时后,伤口进入渗出期,坐浴清洁成为主要护理方式。将温水与医用清洗剂按规定比例调配,水温严格控制在38-40℃,该温度既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又不会烫伤皮肤。坐浴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每天进行2-3次。对于伤口冲洗,使用医用注射器抽取清洗液,在距离伤口1-2厘米处缓慢冲洗,水流速度适中,避免因水流过急对伤口造成冲击,重点冲洗伤口褶皱和分泌物易残留部位。
(三)术后 3 天以后
术后3天,伤口开始逐渐愈合,进入修复阶段。日常清洁遵循排便后及时清洁原则,先用柔软卫生纸轻轻擦去粪便,避免用力过度刺激伤口,随后进行坐浴或冲洗。肛门周围皮肤褶皱多,是细菌容易藏匿的地方,清洁时需格外仔细,可使用棉签蘸取清洗剂,轻柔清理褶皱部位,确保无污垢残留,降低感染风险。
三、日常护理注意事项
内裤选择对术后恢复影响显著,应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此类内裤能减少对伤口的摩擦,保持肛门周围干爽。每天更换内裤,洗涤时单独清洗,避免与其他衣物混洗,防止交叉感染,并采用高温消毒,如使用开水烫煮10-15分钟,或使用衣物消毒液按说明浸泡。
饮食调整是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患者需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酒精等,这些食物易引起肠道燥热,导致便秘或腹泻,影响伤口愈合。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可促进肠道蠕动,保持排便通畅,减少粪便对伤口的刺激。
活动方面,避免久坐、久站,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不利于伤口愈合。可适当进行散步等舒缓运动,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每天2-3次,但要杜绝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防止伤口因摩擦、牵拉而受损。
四、感染预警信号
若伤口出现红肿、疼痛加剧,且经过常规护理后症状持续不缓解,提示可能发生感染;伤口出现脓性分泌物,颜色发黄、发绿,伴有恶臭味,是感染的典型表现;体温升高超过 38℃,出现发热症状,可能是感染扩散至全身的信号;局部皮肤瘙痒、皮疹等异常表现,也可能是感染引发的过敏或炎症反应。当出现以上任何一种情况,患者应立即就医,进行专业处理,避免感染加重。
结论
科学规范的清洁护理是肛肠术后预防感染、促进康复的关键。掌握不同阶段的护理要点,重视日常护理细节,识别感染预警信号,患者就能更好地保护伤口,加速康复进程,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