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内镜手术凭借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的优势,已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脊柱疾病的主流微创治疗方式。然而,手术成功只是康复的第一步,术后科学的护理与康复管理对巩固疗效、预防并发症、促进身体恢复至关重要。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脊柱内镜术后的关键注意事项与康复要点。
术后基础护理
术后早期,正确的卧床休息是恢复的基础。一般而言,术后需平卧 6-8 小时,此操作可压迫伤口,减少出血风险,同时减轻麻醉后不适 。翻身时,应采用 “轴线翻身法”,即保持头、颈、胸、腰在同一平面,避免脊柱扭曲,每 2 小时翻身一次,防止压疮形成。若患者年老体弱或合并心肺功能不全,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调整卧床姿势与时长,确保休息与呼吸功能的平衡。
伤口护理关乎愈合进程。需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或异味,若发现敷料被血液浸透超过50%,或伤口周围皮肤温度升高、疼痛加剧,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常规情况下,术后2-3天更换一次伤口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降低感染几率。对于过敏体质患者,需注意敷料材质是否引起皮肤瘙痒、皮疹等过敏反应。
饮食调养对术后恢复有着积极影响。术后6小时若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可先饮用少量温水,术后第一餐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如小米粥、藕粉等。后续饮食应注重营养均衡,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以促进组织修复;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的新鲜蔬果,如橙子、菠菜,可增强免疫力、预防便秘,减轻腹压对脊柱的影响。此外,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如食用奶制品、晒太阳,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对脊柱的不良影响。
日常活动
掌握正确的起床与卧床流程,能有效避免脊柱受力不均。起床时,先翻身至侧卧位,用手臂支撑慢慢坐起,双腿垂于床边片刻,待无头晕等不适后再站立;卧床时,反向操作,先缓慢坐下,再侧躺后平卧。日常活动中,术后1个月内严禁弯腰捡物、搬抬重物,避免久坐久站,连续坐姿不超过30分钟,站立不超过1小时,减少腰椎压力。若需取低处物品,可先下蹲降低身体重心,再平稳拿起。
在衣物与睡眠方面,应选择宽松、柔软、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紧身衣物对伤口造成摩擦。睡眠时,仰卧位可在膝关节下方垫薄软枕,使膝关节微屈,放松腰部肌肉;侧卧位时,两腿间夹一薄软枕,保持脊柱生理曲度,提高睡眠舒适度,利于脊柱恢复。对于习惯趴着睡的患者,术后应尽量避免,防止脊柱过度后伸影响恢复。
康复训练
术后康复训练需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原则。术后早期(1 周内),以床上肌肉训练为主,如直腿抬高训练,仰卧位下伸直膝关节缓慢抬高下肢至30-45°,维持5-10秒后缓慢放下,每组10-15次,每日3组,可增强股四头肌力量,预防肌肉萎缩;同时进行踝泵运动,通过踝关节的屈伸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训练时需注意动作规范,避免因用力不当造成肌肉拉伤。
术后2-4周,可适当增加活动量,进行俯卧位小燕飞训练,俯卧时双臂和双腿同时后伸,使腹部着床,形似燕飞,每组持续10-15秒,每日3组,增强腰背肌力量;也可进行五点支撑训练,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掌、双肘、肩部当支点,抬起骨盆,每组维持10-15秒,每日3组,改善脊柱稳定性。训练过程中若出现疼痛加剧,应立即停止并咨询医生。
长期康复维护中,推荐游泳、慢跑、太极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游泳时水的浮力可减轻脊柱压力,锻炼全身肌肉;慢跑和太极拳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协调性,但需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每周运动 3-4 次,每次 30-40 分钟为宜,持之以恒可有效预防脊柱疾病复发。运动前务必进行充分热身,运动后做好拉伸放松,保护关节和肌肉。
紧急情况与复诊
术后若出现伤口大量渗血、体温持续高于 38.5℃、下肢麻木无力加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可能提示伤口感染、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需立即就医;居家突发时应平卧休息,减少脊柱活动,等待急救。此外,复诊是康复关键:术后 1 周换药并初步评估,1 个月复查腰椎 X 线了解脊柱稳定性,3 个月复查腰椎 MRI 观察手术恢复情况;复诊需携带既往病历、检查报告,两次复诊间若有异常,应随时就诊调整康复方案。
总之脊柱内镜术后康复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的护理与康复训练能帮助患者更快回归正常生活。严格遵循上述小贴士,积极配合治疗,定能早日拥抱健康脊柱,畅享活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