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7月1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重新认识针灸的“反向疗效密码” - 数字报刊系统 子宫肌瘤相关知识详解 过敏防治小妙招 自由体位分娩:痛并快乐着的体验 重新认识针灸的“反向疗效密码”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新认识针灸的“反向疗效密码”

作者:四川省蓬安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唐永春

在针灸诊室里,当银针刺入穴位的瞬间,许多患者会感受到酸、麻、胀、重的特殊感觉,中医将其称为“得气”。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强烈的“针感”越明显,针灸效果就越好。然而,现代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正在打破这一固有认知——那些看似“有效”的酸麻胀感,或许暗藏着复杂的机制与反向疗效密码。

被误解的“得气”:传统认知与现代研究的碰撞

中医古籍《灵枢》记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将“得气”视为针灸取效的关键。传统理论认为,酸麻胀感是经气通畅、正邪调和的表现,患者往往将针感强度与疗效直接挂钩:针刺时感觉越强烈,越相信治疗“到位”。这种观念影响深远,甚至部分医师也将诱导强烈针感作为提升疗效的手段。

但现代医学研究揭示了不同的视角。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针刺产生的酸麻胀感本质上是人体对机械刺激的神经反应。当银针刺激穴位时,会激活皮肤、肌肉中的机械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并传导至脊髓与大脑。这些信号引发的躯体感觉,与疗效之间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例如,在一项针对慢性疼痛的临床研究中,研究者对比了强刺激(引发强烈酸麻胀)与弱刺激(轻微针感)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在3个月的随访期内,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并无显著差异。

反向疗效密码:温和刺激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轻刺激针灸”理论逐渐获得学界认可。其核心在于,通过减少针刺的强度与频率,降低人体的应激反应,反而能激发更持久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理念与现代神经生物学中的“闸门控制理论”不谋而合:温和的刺激信号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可激活内源性疼痛调节系统,促进内啡肽、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产生镇痛效果。

临床实践也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有效性。在治疗失眠时,采用浅刺、轻捻转的温和针法,相较于强刺激针法,能更有效地调节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改善睡眠质量;针对焦虑症患者,轻刺激针灸可通过激活前额叶皮质与边缘系统的神经通路,降低大脑的过度兴奋状态,缓解焦虑情绪。这些效果并非依赖强烈的酸麻胀感,而是通过温和刺激触发人体自身的修复机制。

此外,温和刺激还能减少不良反应。强刺激针灸可能引发晕针、局部血肿、肌肉痉挛等风险,而轻刺激则显著降低了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体质虚弱、耐受性差的患者,如老年人、术后康复者,温和针灸更具安全性与适应性。

个体化治疗:超越针感的精准干预

重新认识针灸疗效,需建立在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上。现代针灸医师不仅关注穴位选择,更强调根据患者的体质、疾病类型与病情阶段调整针刺方案。例如,对于急性疼痛(如落枕、急性腰扭伤),适当增强针感可快速激发人体应激反应,缓解症状;而慢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慢性疲劳综合征)则更适合采用温和持久的刺激,逐步调节机体功能。

生物电检测、红外热成像等现代技术也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通过检测穴位的生物电活动、局部血流变化,医师可判断穴位的敏感性,从而选择更精准的刺激方式与强度。这种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模式,使针灸治疗从依赖主观感受转向科学化、精准化。

揭开迷雾:针灸疗效的多元机制

针灸的治疗效果并非单一的针感作用,而是多种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除了神经调节,针刺还可影响免疫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研究表明,针灸能调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免疫功能;同时,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平衡激素分泌。此外,心理暗示效应在针灸治疗中也不容忽视——患者对治疗的信任与期待,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增强治疗效果。

未来,随着神经科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针灸的作用机制将被进一步揭示。例如,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科学家已观察到针刺不同穴位时大脑特定区域的激活模式,这为理解针灸的脑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酸麻胀”的针感曾是针灸疗效的直观标签,但科学研究正在赋予针灸更丰富的内涵。从依赖强烈刺激到注重温和调节,从主观感受判断到个体化精准干预,针灸医学正在经历认知的革新。理解这些“反向疗效密码”,不仅能帮助患者获得更安全有效的治疗,也将推动针灸学科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焕发新的生机。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