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深夜。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金阳医院)手术室的灯光骤然亮起,一辆平车载着面色苍白、气息微弱的小杨(化名)疾驰而入,小杨年仅21岁,两天前骑电动车不慎撞击护栏,被推向了生死边缘。到达医院时,感染性休克的症状已悄然袭来:体温飙升至38.7℃,心率达180次/分,急诊CT屏幕上的影像令人揪心:消化道穿孔、腹腔脓肿、后腹膜巨大的血肿,同时还合并有右股骨干骨折、多发肋骨骨折、骨盆骨折,剧烈的腹痛让她蜷缩着身体。
生死时速
一场由重症医学科吹响集结号,心胸外科、胃肠外科、骨科、感染性疾病科、药剂科等多学科精锐尽出的生命保卫战就此展开。
时间就是生命!胃肠外科团队在接诊后,1小时内便完成所有术前准备。无影灯下,主刀医师沉稳打开腹腔,探查到的景象印证了最坏的预想:空肠破裂穿孔、横结肠浆肌层撕裂、右侧后腹膜血肿——三处致命伤!主刀医师深吸一口气,果断采用损伤控制外科理念,90分钟!精细的缝合线如同生命的丝线,穿梭于空肠的破口;横行的缝合快速修复了横结肠的浆肌层缺损;恶臭的脓性积液被彻底清除……抢时间的初步战役告捷。术后,带着4根维系生命的腹腔引流管,小杨被迅速转入重症医学科(ICU)。然而,所有人都知道,更凶险的考验还在后面……
转科不久,新的警报又拉响!小杨的皮肤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染上了刺眼的“金黄”,总胆红素在24小时内飙升!肝脏转氨酶指标却反常地大幅下降,出现典型的“胆酶分离”现象,敲响了急性肝衰竭的警钟!雪上加霜的是,她多年未愈的甲亢病史,随时可能诱发致命的甲状腺危象。而脓毒性休克的阴云,也沉沉地压了过来,面对脓毒症引发的急性肝衰竭,年轻的生命在多重打击下摇摇欲坠。
重症医学科团队面临严峻挑战,在感染性疾病科建议下,一声令下,“人工肝+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系统迅速启动。
全院集结
6月15日,整个医院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年轻的患者身上。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会诊紧张进行。空气凝重,每个科室的专家都眉头紧锁,分析着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病情。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共识在激烈的讨论中逐渐凝聚,一份多学科协同作战的精密方案迅速出炉,立即执行!
心胸外科——在超声探头精准定位,胸腔闭式引流管迅速置入,暗红色的积血被缓缓引出,为受压的肺争取喘息空间。
骨科——精准固定,右下肢支具稳稳固定住断裂的股骨干,避免任何可能带来二次伤害的移动。
药剂科——根据腹水培养结果,精准调整用药方案,狙击肆虐的感染。
内分泌科——紧盯动态监测的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结果,药物剂量被精细调整,筑起预防甲状腺危象的堤坝。
感染性疾病科——采用“人工肝”技术,为衰竭的肝脏争取宝贵恢复时间,过滤掉致命的毒素。
营养科——精心设计个性化阶梯式营养方案,先肠外营养支持,后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混悬液鼻饲优化创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
创造奇迹
多学科的力量如同涓涓细流,汇成强大的生命之河。人工肝治疗24小时后,奇迹初现:总胆红素明显下降,皮肤黄染明显消退。人工肝奏效了!这无疑给整个团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紧接着,好消息接踵而至:6月16日成功撤离呼吸机,6月18日拔除胸腔引流管。6月20日,当小杨被平稳转出ICU时,胆红素、白细胞、氧合指数……这些曾亮起红灯的关键指标,都已显著改善。历经惊心动魄的10个昼夜,终于迎来希望的曙光。
这场成功的救治,其核心远不止于技术本身。它是一次学科壁垒的彻底打破,是多学科专家无缝协作的典范。在急性肝衰竭稍纵即逝的“黄金72小时”,果断应用“人工肝”技术,与贯穿始终的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完美协同,硬生生从死神手中“抢”回了一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