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进黔南州贵定县云雾镇摆谷村卫生室,60平方米的卫生室拥有独立的诊室、药房、治疗室、留观室等科室,各类设施设备和药品按标准要求配备摆放。
“20世纪90年代末,我把自家半间厢房改造成卫生室。现在卫生室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关键是政府加大了投入,标准化卫生室,设备药品种类齐全,可以很好地满足老百姓日常看病需求,头痛脑热在村卫生室就能解决。我的收入也比以前多了。”从事村医工作38年的摆谷村村医罗海香,见证了村卫生室和基层医疗卫生发展变化。
过去,村卫生室总是存在药品稀缺的问题,如今,慢性病用药、急救药品一应俱全,达百余种药品。“政府投入大了,药品按标准配齐,老百姓看病才踏实。”罗海香在药品柜前,看着眼前的一切,目光中流露着踏实和自豪感。她补充道,县里和镇里也经常组织培训,“如今,一切都变好了!”
夏日的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迤那镇五星社区卫生室暖意浓浓,两层楼的砖混楼房在蓝天白云下格外漂亮,外墙由纯白色和浅粉色构成,为患者营造了舒适而温馨的就医环境。
2007年,刘敏琳与丈夫顾怀景来到五星社区,夫妻搭档,一个做妇保员,一个做防疫员。“那时,五星村的卫生室不到50平方米,分5个小间,又小又窄,病人多的时候只能挤在外面,坐在凳子上输液。”回忆起当时的艰苦条件,刘敏琳十分感慨。
18年过去了,曾经环境简陋、设备陈旧的小平房变身为一栋两层150平方米的大房子,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分区,病人输液也有座椅了。环境大有改善,设备也添置了不少。如今,五星社区卫生室有空气消毒机、担架、诊疗床、吸痰器等等医疗设备。
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刘敏琳于2017年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证书;丈夫则在2023年拿到了执业医师证书。
今年3月,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杨柳镇曹门中心村卫生室正式开诊。走进杨柳镇曹门中心村卫生室,宽敞明亮的诊疗大厅映入眼帘,护士站、输液室、病房、药房、抢救室、化验室、中医理疗室等各个功能区划分清晰,为患者提供了便捷、舒适的就医环境。
“以前有点小病都要到镇里去,很不方便。现在卫生室开在家门口,对我们老的、小的都有很大的好处,看病很方便。”杨柳镇中心村群众黎全昌说。
建筑面积为244.7平方米的杨柳镇曹门中心村卫生室,有效整合了多个村的医疗资源,建成了集门诊、住院、辅助检查和特色中医诊疗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卫生室,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切实解决了曹门片区及周边临县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投入使用后惠及了曹门片区6个村、思南县枣平村、石阡县三和村共计6000余人。
…………
贵州省有1.9万余个村卫生室,像摆谷村卫生室、五星社区卫生室、曹门中心村卫生室的变革,均得益于贵州省乡村振兴健康守护工程的持续发力。自2022年,贵州省启动乡村振兴健康守护工程以来,省级财政每年按每个村卫生室1万元的标准补助,支持设施设备更新和房屋修缮。短短三年,全省已完成9000多个村卫生室的“焕新”工程。各市、县也积极配套投入,共同建设守护村民的“健康第一站”。
加强村卫生室设备配置,争取省级财政投专项资金,为贵州省村卫生室配置医疗设备及修缮房屋,进一步优化村卫生室条件,改善就医环境,不断增强群众就医体验的同时,贵州省也高度重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工作,
以提高乡村医生医疗卫生服务实用技能为重点,线上线下开展惠及全省在岗村医的轮训,提高乡村医生医疗卫生服务技术水平;积极打通村医发展渠道,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探索实施编制村医,积极开展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入职村医,进一步补充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
此外,在优化服务管理方面,贵州省从规范村卫生室诊疗科目、规章制度、科室设置和乡村医生执业行为、服务行为、绩效考核等方面入手,规范化建设全省村卫生室;围绕村卫生室房屋安全、内部卫生、功能布局、药物配备等内容,开展排查整改提升行动,改善服务形象;同时开展村级医疗卫生巡诊派驻等延伸服务,动态消除服务“空白点”,保障偏远地区老百姓看病就医需求。
记者手记: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百姓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石。村级卫生室的提档升级是贵州省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的一个缩影。作为群众健康的“第一守门人”,村医的职责也越来越侧重“预防”,开展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监测、重点人群管理、妇幼保健……,乡村医生服务越来越精细化,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将来,搭乘数字化、信息化快车,也可因地制宜试点建设一批智慧化健康服务站(村卫生室),实现远程诊疗、医保结算、自助发药,为民众的便捷就医点亮数字化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