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7月1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脑出血的危险信号与科学防治 - 数字报刊系统 解密肛瘘微创手术 脑出血的危险信号与科学防治 产后腰痛别硬扛,推拿帮你焕活力 科学应对和预防细菌性痢疾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脑出血的危险信号与科学防治

作者:梧州市中医医院 郭建源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占所有脑卒中的10%-15%,但死亡率却高达40%-50%。由于其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至关重要。本文系统介绍脑出血的病因、症状、急救措施、治疗方法及预防策略,帮助读者提高对这一严重疾病的认识。

脑出血的常见病因与高危人群

脑出血并非偶然发生,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高血压是最主要的诱因,约占所有脑出血病例的50%至70%。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导致脑内小动脉硬化、微动脉瘤形成,最终在血压骤升时破裂出血。

除高血压外,脑血管畸形(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淀粉样血管病(老年人常见)、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友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以及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脑出血风险。

高危人群包括——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尤其血压控制不佳者)。

长期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者。

有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者。

长期酗酒或滥用药物者。

头部外伤后血管受损者。

脑出血的典型症状与早期识别

脑出血的症状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表现为突发性、进展性神经功能缺损。

常见症状包括——

剧烈头痛:常被描述为“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多位于出血侧,可能伴随恶心、呕吐。

意识障碍:轻者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重者可迅速陷入昏迷。

肢体无力或偏瘫:出血影响运动神经通路时,可出现单侧肢体无力、行走不稳甚至完全瘫痪。

语言障碍:如说话含糊不清(构音障碍)或完全失语。

视觉异常:视物模糊、视野缺损或复视。

癫痫发作: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全身或局部抽搐。

关键识别点——

脑出血症状往往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迅速加重,与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的渐进性发展不同。若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突发剧烈头痛伴意识改变,应立即就医!

脑出血的急救与治疗原则

现场急救措施——

保持患者安静:避免移动或摇晃患者,尽量让其平卧,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窒息。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120),准确描述症状,争取最快送医。

监测生命体征:如呼吸、脉搏,若患者无呼吸,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

避免自行用药:切勿随意服用降压药或阿司匹林,以免加重病情。

医院内的专业治疗——

影像学检查:CT或MRI可快速明确出血部位和范围。

血压管理:目标是将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但降压不宜过快,以免影响脑灌注。

一般处理: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调整饮食和营养。

内科治疗:脱水降颅内压、应用神经保护剂、调控血压、调控血糖、对症处理。

手术干预:对于大量出血(>30ml)或脑疝风险高的患者,可能需行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

手术方式:目前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手段较多。开颅手术虽然损伤稍大,但清除血肿比较彻底,止血效果好;穿刺手术(保守手术)对于血肿量不是很大的患者技术成熟;新的治疗手段如内镜清除血肿,损伤也比较小。此外,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后,可做脑室引流,能有效清除血肿,促进患者恢复。

并发症防治:再出血、脑水肿、肺部感染、癫痫、褥疮、上消化道出血、尿路感染、下肢深静脉栓塞等,需积极治疗。

脑出血的康复与长期管理

脑出血幸存者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

早期康复介入可显著改善预后——

物理治疗:通过运动训练恢复肢体功能,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

语言治疗:针对失语或构音障碍患者进行专业训练。

认知康复:改善记忆力、注意力等高级脑功能。

心理支持:脑出血后抑郁、焦虑常见,心理干预不可或缺。

长期管理重点——

严格控制血压(目标<130/80mmHg)。

调整抗凝药物(必要时改用新型抗凝药)。

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

定期随访(监测脑血管健康状况)。

如何预防脑出血

控制高血压:定期监测血压,规律服药,避免情绪激动或剧烈运动导致的血压骤升。

健康生活方式:低盐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

避免头部外伤:高危职业或运动时佩戴防护装备。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脑血管病家族史者,应筛查血管畸形等问题。

结语

脑出血起病急、危害大,但通过科学预防、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血压患者尤其需提高警惕,坚持健康管理。若出现突发剧烈头痛、肢体无力、意识模糊等症状,务必争分夺秒就医,时间就是大脑!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