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遵义市习水县紧扣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学习借鉴三明医改经验,因地制宜,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强县域、强基层”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山区乡村特点的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问题。
高位统筹凝聚改革合力。习水县将医改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副县长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形成“横向部门联动+纵向基层协同”的工作机制。同时,人大专项监督、政协协商议政同步发力,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在资源投入上,近年来,卫生健康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持续保持在8.0%以上,迁建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县第二人民医院;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家、延伸服务机构10家、村卫生室210家;添置磁共振、CT等大型医疗设备48件,硬件设施实现跨越式升级。
系统谋划推动体系重塑。针对山区地形与人口分布特点,习水县将349家单个医疗机构整合为2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规划建设5个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10个中心村延伸服务点,形成“县级公立医院+重点中心卫生院+一般乡镇卫生院+延伸服务点+村卫生室”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成效显著:县级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提升至69.1%,CMI值达0.97;基层医疗机构新技术项目从28项增至45项,基层就诊率达62%,县域内综合就诊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实现从“县级强”到“县域强”。
改革赋能壮大人才方阵。习水县推行“编制+人员控制数”“编制周转池”等创新机制,累计核增编制及控制数1761名,千人卫生技术人员达8.16人。县级龙头医院书记、院长年薪由财政保障,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建立医共体内人员流动绩效激励机制,乡镇、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固定收入占比分别达70%、62.36%。乡镇卫生院高级职称“即评即聘”,乡村医生纳入乡镇职称评聘体系,基层高级职称占比升至16.1%,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乡村医生比例提高12.6个百分点。制定医疗系统人才引育配套政策,并建立7个“医疗专家驿站”和2个“医学博士工作站”,近三年累计引进研究生20人、规培生219人,新增中高级职称398人,柔性引进专家80人。
三医协同增强发展动能。2024年,习水县率先在遵义市开展医保总额付费与DIP支付方式有效衔接改革试点,推行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双打包”,并建立“总额付费、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机制和相关配套政策。试点首年,县域内住院率、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4%、8%;公立医院医务性收入从年初的40.1%提高至45.7%;医保基金结余近3000万元。
医防融合筑牢健康防线。习水县乡级医疗机构均设立健康管理服务中心,与疾控中心、县级龙头医院信息互联互通,为群众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务。目前,已预约就诊39.19万人次,开展慢性病一体化服务27120人次,转诊7629人次,提供健康教育25437人次。建立“三师共管”的家庭医师签约服务模式和“基本公卫经费+医保基金+个人自付”共同负担的签约服务费保障制度,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79.46%,一般人群签约覆盖率同比增长9.11%。同时,积极开展国家健康县、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深入实施“健康环境治理、健康细胞建设、健康体育活动、健康素养提升”四大行动,居民健康水平逐步提升。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下降至14.7%,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上升至38%,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9岁。
目前,习水县7条经验入选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首批典型经验,6个案例入选国家典型案例,习水县卫生健康局获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习水县医疗保障局在全省作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经验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