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剧烈瘙痒。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其中慢性荨麻疹病程常超过6周。抗组胺药物作为荨麻疹的一线治疗药物,在缓解症状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将从发病机制、药物选择、规范用药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荨麻疹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皮肤肥大细胞活化并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这些介质作用于皮肤血管,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形成特征性风团。组胺通过激活H1受体引发瘙痒症状,这是抗组胺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
抗组胺药物的治疗地位
在临床抗过敏治疗中,第二代H?抗组胺药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凭借更优的疗效与安全性,成为众多患者的优选。
氯雷他定是第二代H?抗组胺药的典型代表之一。患者口服后,通常在1 - 3小时即可起效,且药效能持续24小时,能长时间稳定地缓解过敏症状,为患者提供全天候的守护。
西替利嗪同样表现出色,它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进入人体后能迅速发挥作用。而且,它对儿童十分友好,儿童对其耐受性良好,是儿童过敏治疗的可靠选择。
左西替利嗪则是西替利嗪的活性代谢产物,药效更为强劲,能更快速、有效地对抗过敏反应。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扑尔敏,因其中枢镇静作用明显,易导致嗜睡、乏力等不良反应,现已逐渐退出首选药物行列。
规范化用药方案
在成人抗过敏治疗中,第二代H?抗组胺药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是常用药物。氯雷他定每日一次,每次服用10mg。它起效时间在1 - 3小时,药效能维持24小时,能高效且持久地对抗因过敏引发的皮肤瘙痒、打喷嚏、流涕等症状,为成人过敏患者提供全天候的守护,让患者免受过敏困扰,不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西替利嗪同样每日一次,剂量也是10mg。它生物利用度高,进入人体后能快速被吸收利用,迅速发挥抗过敏作用。并且,西替利嗪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弱,较少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适合需要保持清醒状态的成人患者。
对于2 - 12岁的儿童,氯雷他定是较为合适的抗过敏选择,推荐剂量为每日一次,每次5mg。该剂量既能有效缓解儿童过敏症状,又能最大程度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6 - 12岁的儿童若选用西替利嗪,则需每日服用两次,每次5mg。由于儿童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成人不同,这样的用药方案更贴合儿童生理特点。
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在病情需要时,可考虑将上述药物剂量加倍,但必须严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剂量调整需综合考量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切不可自行随意增减药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引发药物不良反应。
用药注意事项
在第二代H?抗组胺药用于抗过敏治疗的评估中,疗效、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均需重点关注。疗效评估可从三方面着手:观察风团数量是否减少,以此判断过敏症状的缓解程度;留意瘙痒程度有无改善,这关乎患者的主观感受;同时记录生活质量评分变化,评估治疗对患者生活的影响。不良反应方面,虽轻微嗜睡情况较少见,但口干、头痛等也可能出现。用药时还需警惕药物相互作用,与中枢抑制剂合用可能增强镇静效果,某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则可能影响药物代谢。
特殊情况处理
难治性荨麻疹常规抗过敏治疗效果通常不理想,联合用药是重要治疗策略。可联用不同机制抗组胺药,通过多种作用途径,全面阻断过敏反应进程,从不同环节抑制过敏症状产生,提升整体疗效。若经联合用药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考虑加用奥马珠单抗等生物制剂。此类药物能特异性针对参与过敏反应的关键分子发挥作用,从免疫反应源头进行调节,抑制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过度应答,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可能。
妊娠期女性患上荨麻疹,用药需慎之又慎。氯雷他定在众多抗组胺药中相对安全,但并非毫无风险。在决定是否用药以及选用何种药物时,必须严格评估风险获益比。医生会综合考虑孕妇的病情严重程度、荨麻疹对孕妇生活质量及胎儿发育可能产生的影响,权衡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力求在控制病情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母婴健康。
结语
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荨麻疹的基础用药,规范使用能有效控制症状。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定期复诊评估疗效。对于难治性病例,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盲目自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