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升高,动物进入活跃期,狂犬病暴露风险显著增加。作为临床一线工作者,笔者结合最新防控指南与临床案例,为公众梳理狂犬病防控要点,强调“黄金处置时间”的重要性。
什么是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动物唾液传播。病毒从伤口侵入人体后,沿神经组织向中枢神经系统移动,一旦病毒到达大脑引发脑炎,患者会出现恐水、怕风、咽肌痉挛等典型症状,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目前医学领域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唯一的生存希望就是在病毒到达中枢神经前,通过接种疫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将病毒中和清除。
狂犬病毒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犬类是我国最主要的传染源,约占 90% 病例。但实际上,猫、狐狸、蝙蝠等哺乳动物都可能携带病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表面健康的动物也可能处于病毒潜伏期(通常 1-3 个月,最长可达 1 年),因此不能仅凭动物外观判断是否携带病毒。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所有哺乳动物咬伤、抓伤或黏膜暴露(如舔舐开放性伤口),都需按狂犬病暴露处理。
暴露分级:科学评估风险等级
根据《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暴露分为三级:
Ⅰ级暴露:接触或喂养动物,完整皮肤被舔舐。此类情况无需医学处置,但需用肥皂水清洗暴露部位。
Ⅱ级暴露:裸露皮肤被轻咬、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需立即用20%肥皂水及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Ⅲ级暴露:贯穿性皮肤咬伤/抓伤、破损皮肤被舔舐、开放性伤口/黏膜接触动物唾液或组织、直接接触蝙蝠、头面部咬伤。此类情况需在伤口冲洗后,立即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并全程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全程规范是关键
1.接种时机与疗程
最佳时机:暴露后24小时内接种效果最佳,但只要未发病,接种均有效。
五针法:第0、3、7、14、28天各接种1剂,适用于首次暴露者。
四针法(2-1-1程序):第0天左右上臂各接种1剂,第7、21天各接种1剂,可减少就诊次数。
特殊人群:孕妇、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均可优先接种,无需推迟。
2.联合免疫机制
对于Ⅲ级暴露者,需同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该制剂为高效价抗体,可在疫苗起效前(约7~10天)提供即时保护。临床数据显示,联合使用可使保护率提升至99%以上。
3.接种禁忌与注意事项
禁忌证:对疫苗成分过敏者禁用。
饮食管理:接种后1周内避免辛辣、咖啡因、酒精,减少胃肠道刺激及免疫干扰。
伤口护理: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沾水;如出现红肿、渗液需及时就医。
运动限制: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血液循环加速影响抗体生成。
不良反应监测:接种后留观30分钟,观察过敏反应;回家后若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等需立即就医。
误区澄清:这些“常识”可能致命
误区一:动物已接种疫苗,无需再打
动物疫苗保护率并非100%,且存在免疫失败风险。2024年某地曾发生宠物犬定期接种疫苗后仍携带病毒的案例,导致主人感染。
误区二:轻微抓伤无需处理
病毒可通过微小伤口侵入,Ⅱ级暴露仍需接种疫苗。
误区三:超过24小时接种无效
病毒在体内复制需要时间,只要未发病,接种仍可阻断感染。
误区四:接种后即可高枕无忧
需完成全程接种,部分人群因免疫反应差异,抗体产生可能延迟。
高危人群:主动防御更安全
高危人群:主动防御更安全。兽医、动物饲养员、实验室工作者等职业暴露者,狂犬病高发地区居民,以及计划前往疫区的旅行者,均建议进行暴露前预防接种,按0、7、21天三针程序接种,暴露后加强2针即可。
应急处置:现场自救四步法
脱离危险:避免与动物对视、奔跑或尖叫,用衣物包裹手臂缓慢后退。
伤口冲洗:立即用肥皂水及流动清水交替冲洗15分钟。
压迫止血:用干净纱布轻压伤口,避免用力挤压。
尽快就医:2小时内到达定点医院,越早处置预后越好。
防控升级:全社会共同参与
宠物管理:定期接种疫苗,遛狗使用牵引绳,避免接触野生动物。
宣传教育:通过社区讲座、新媒体平台普及防控知识。
医疗保障:完善暴露后处置门诊布局,确保24小时接诊能力。
总之,在狂犬病高发的夏秋季节,每一秒的拖延都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请务必牢记:规范的暴露后处置是对抗狂犬病的 “终极防线”,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付出生命代价。如果不幸遭遇动物抓咬,立即行动,用科学和时间赛跑,为生命争取最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