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遵义市余庆县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患者黄女士刚刚经历了一场“特殊”的出院办理——护士手持移动终端来到病床前,通过刷脸识别,几分钟内就完成了医保结算和费用核对。“以前出院要跑好几个窗口,现在躺着就能搞定,太方便了!”黄女士的感慨道出了众多患者的心声。
自2023年启动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以来,贵州用27条措施构建“诊前-诊后”全流程服务链,2024年推出“阳光就医”行动,作出医疗服务的“品质承诺”,在贵州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一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变革正在悄然改变着千家万户的就医体验,医疗系统通过智慧赋能、资源下沉和人文关怀,让看病就医不再是烦心事。
智慧医疗开启就医新方式
“医生,确定不用做检查吗?”
“不用,您一周前在当地医院做的检查很详细,诊断没有问题,安心治疗就行。”日前,56岁的张阿姨因双膝关节疼痛难忍到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接诊医生仔细询问病情并通过省级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平台调取查看了张阿姨之前的检查报告,随即开出了治疗单,避免了重复检查。
在遵义市凤冈县永安镇,72岁的周朝福老人体验着另一种便利。当他走进卫生院,分诊台的智慧系统立即弹出他的健康档案:“周伯,您今天除了看关节,血压也得一起调理啊。”护士的提醒源于系统自动关联的慢病管理数据。这样的场景,正逐渐成为贵州基层医疗的常态。
这样的便捷服务源于贵州大力推进的智慧医疗建设。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风生水起,为医疗卫生服务创新注入强大动能。经过多年发展,各级医疗机构依托信息化手段优化服务流程,运用人工智能完善预约诊疗制度,提高预约的精准度;探索复诊病人预就诊模式;鼓励开展“预住院”,缩短患者术前等待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建成省级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平台,实现全省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医学检查检验结果调阅共享,目前已接入25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节约就医成本的同时减少了资源浪费。
此外,医疗服务不断延伸,贵州省人民医院等多家大型医疗机构均开展互联网医院服务,可提供在线复诊、药品配送、慢病管理等服务,打破了就医空间限制,开启就医新方式。
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
今年5月,一名患有罕见幽门闭锁的早产儿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成功获救。“十万分之一的发病率,毫米级的手术难度,我们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主刀医生的话语中充满自豪。这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落户,让贵州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顶尖的医疗服务。
优质资源的下沉不仅体现在省级医院。在黔东南州黄平县旧州镇,升级改造后的镇中心卫生院已经能够开展口腔种植、儿科诊疗等特色服务,辐射周边11万居民。“现在看牙、给孩子看病再也不用往县城跑了。”当地居民李大姐的这番话,印证了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改变。
转变源于贵州医疗资源的“强基计划”。优质医疗资源薄弱是贵州群众看病就医面临的核心痛点问题之一,围绕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好病,贵州一手抓提质扩容,一手抓资源下沉,深入实施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攻坚行动计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建成五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县乡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稳步推进,逐步形成了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显著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持续改善。而今,黄平县旧州镇卫生院已能开展三四级手术。
在村卫生室,变化同样令人惊喜。贵阳市清镇市枫渔小区的刘先生发现,村医现在看病时会参考一个“智能助手”。“这个AI系统能分析病情,开药更准了。”随着“大数据+医疗”的深度融合,贵州已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智能诊疗系统,让偏远山区群众也能享受精准医疗服务。
有温度的医疗服务暖人心
在遵义市绥阳县人民医院血透中心,长期接受治疗的患者们最近发现,医院不仅提供了免费的营养午餐,还免除了停车费用。“这些贴心的安排,让我们感受到了医院的用心。”一位尿毒症患者动情地说。
黔东南州岑巩县人民医院的“红马甲”陪诊服务更是温暖了无数独自就医的老人。“孩子都在外地工作,这些志愿者就像自己的儿女一样贴心。”李大爷在陪诊员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各项检查。这项服务开展以来,已经帮助2000余名需要特殊关爱的患者。
在遵义市,通过创新的“医技直通车”项目,基层患者可以直接预约三甲医院的CT、磁共振等高端检查,并且享受基层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既省去了奔波之苦,又减轻了经济负担。”患者王女士的满意评价,正是对这项惠民举措最好的肯定。
更暖心的改变正在患者就医的细微处生长。通过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从省级医院到村卫生室,患者都能感受医疗服务质量的显著提升。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医疗技术的进步上,更体现在每一个充满温度的细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