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6月2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经期头痛别硬忍!中医有调经止痛法 - 数字报刊系统 经期头痛别硬忍!中医有调经止痛法 产科无痛分娩的麻醉真相 子宫肌瘤患者如何科学饮食? 宝宝冒黄疸,新手爸妈别慌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期头痛别硬忍!中医有调经止痛法

作者:南宁市青秀区东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覃飞

经期头痛是妇科常见病症,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作于月经前后的头痛症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60%的女性在育龄期曾经历经期头痛。现代医学将其归类为月经相关偏头痛,认为与激素水平波动密切相关。中医学将此类病症归为"经行头痛"范畴,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女子以肝为先天”的理论阐述。本文基于中医脏腑经络理论,系统分析经期头痛的病因病机,并提供科学有效的辨证施治方案。

经期头痛的病理机制

经行头痛是女性经期常见病症,从现代医学与中医理论角度剖析其发病机制,并结合临床特征,有助于全面认识与精准治疗该病。

现代医学认识:女性经期激素水平波动显著,雌激素撤退可引发血管舒缩异常,影响头部血液循环。前列腺素释放增加,导致血管痉挛与炎症反应,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同时,神经递质失衡,如5 - 羟色胺水平波动,干扰痛觉传导通路,使大脑对疼痛信号的感知增强,进而引发头痛。

中医理论分析:中医认为,肝失疏泄,情志不畅时气机郁滞,易致气血运行受阻。经期经血排出不畅,气血失调,头部清窍失养,引发头痛。冲任二脉与女性生理功能紧密相关,冲任损伤会致月经周期调节失常,气血逆乱上扰清窍。此外,经络阻滞,头部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

临床特征:经行头痛发作时间规律,多出现在经前1 - 2天至经期第2 - 3天。疼痛性质多为胀痛或搏动性疼痛,似有重物压迫或血管跳动感。伴随症状常见,常合并乳房胀痛,因气血运行不畅,乳络阻滞;情绪波动明显,如烦躁、易怒或抑郁,与肝失疏泄、气血失调有关。

中医辨证分型

经行头痛因证型不同,症状表现各异,准确辨识证型是有效治疗的关键,以下从主症、次症、舌脉三方面介绍四类常见证型。

肝郁气滞证,头部胀痛,情绪波动时痛势加剧,因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上扰清窍。胸胁胀满、经前乳胀为肝经循行部位气滞之象。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皆为肝郁气滞之舌脉特征。

气血虚弱证,头痛隐隐,劳累后加重,是气血不足、清窍失养所致。面色苍白、月经量少色淡,反映气血生化乏源。舌淡胖、边有齿痕、脉细弱,为气血亏虚之象。

瘀血阻络证,头痛如刺、痛处固定,乃瘀血内停、经络阻滞。经血紫暗有块、腹痛拒按,是瘀血阻滞胞宫之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为瘀血之典型舌脉。

肝肾阴虚证,头痛伴眩晕、腰膝酸软,因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五心烦热、失眠多梦,为阴虚内热扰神之象。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肝肾阴虚之舌脉表现。

中医治疗方案

经行头痛依证施治,中药内服各有章法。肝郁气滞证,经期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逆上扰,致头部胀痛、随情绪波动加重。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疏肝解郁为君,香附理气,川芎行气活血止痛,白芍养血柔肝,共奏疏肝理气、解郁止痛之效。气血虚弱证,素体气血不足,经期气血下注,清窍失养,头痛隐隐、劳则尤甚。用八珍汤加减,当归、熟地、白芍补血,党参益气,气血双补、和营止痛。瘀血阻络证,气血瘀滞,头痛如刺、痛处固定,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化瘀通络。肝肾阴虚证,肝肾阴亏、虚火上扰,头痛伴眩晕、腰膝酸软,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滋补肝肾、养阴止痛。

外治疗法作为辅助手段,可增强疗效。穴位贴敷,取太阳、风池、合谷,以川芎、白芷等研末调敷。经前3天开始贴敷,药物经穴位吸收,发挥活血通络、止痛之效。耳穴压豆,主穴选神门、皮质下、肝,配穴依证型加减,每周更换2次,刺激耳部穴位,调节脏腑功能,缓解头痛。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调和气血以止痛。主穴取百会、太阳、三阴交,百会升提阳气,太阳祛风通络,三阴交调补肝肾、健脾和血。配穴依证型而定,肝郁加太冲疏肝理气,血虚加足三里补益气血。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使气血通畅,头痛自除。

分期调理方案

经前7天疏肝理气,以玫瑰花6g、陈皮6g代茶饮,注意情绪稳定;行经活血调经,红糖15g配生姜3片水煎服,避寒;经后补益气血,当归10g加红枣5枚煮水饮,保证充足睡眠。

结语

中医治疗经期头痛强调辨证论治,通过调理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建议患者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系统治疗,同时注意生活调摄。若头痛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