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6月20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分泌性中耳炎,日常防护这样做 - 数字报刊系统 肝炎防控有道,健康生活来助力 分泌性中耳炎,日常防护这样做 药房药品分类,让找药不再难 房颤患者心脏康复的运动指南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分泌性中耳炎,日常防护这样做

作者: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陶雪晴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突然感觉耳朵发闷、听力下降,甚至伴有耳鸣,这些症状很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发出的“警报”。分泌性中耳炎是常见的耳部疾病,尤其容易因日常防护不当而发生或加重。掌握科学的防护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守护耳部健康。

 

认识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咽鼓管功能障碍是主要病因,咽鼓管负责调节中耳气压,当它因炎症、结构异常等原因无法正常开放时,中耳内气压失衡,液体就会积聚,引发炎症。此外,上呼吸道感染时,细菌或病毒可能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过敏反应导致的咽鼓管黏膜肿胀,同样会阻碍中耳通气引流。

这种疾病的典型症状包括耳闷,患者常感觉耳朵像被棉花堵住;听力下降,听声音变得模糊不清;耳鸣,耳内出现嗡嗡声或其他异常声音;以及耳内闭塞感,这些症状会对日常生活和交流造成明显影响。

 

日常生活防护

 

耳部清洁与保护是日常防护的基础。耳道具有自洁功能,一般无需频繁清洁,每月1-2次即可。清洁时,使用湿润的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避免深入耳道,防止损伤耳膜或将耵聍推向深处。游泳、洗澡时,可佩戴防水耳塞,或在耳部涂抹凡士林形成保护膜,预防耳道进水。若不慎进水,单脚跳跃使水流出,或用干棉签吸干外耳道水分。

生活习惯的调整也十分关键。擤鼻时应采用单侧擤鼻法,即压住一侧鼻翼,轻轻擤出另一侧鼻腔分泌物,避免同时捏住双侧鼻翼用力擤鼻,防止鼻腔分泌物经咽鼓管逆行进入中耳。睡眠时,侧卧位有助于减轻耳部压力,推荐向非患病侧侧卧,促进中耳积液引流。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清淡,有助于维持身体良好状态,降低耳部炎症发生几率。

 

特殊场景防护

 

上呼吸道感染期间,如感冒、鼻炎发作时,要积极治疗,及时服用药物控制炎症,减少细菌、病毒通过咽鼓管波及中耳的风险。症状缓解后,仍需注意耳部情况,避免病情反复。

乘坐飞机起降或高速行驶时,外界气压变化会影响中耳压力平衡。此时可通过咀嚼口香糖、吞咽口水、打呵欠等动作,促使咽鼓管开放,平衡中耳与外界气压。若耳部不适症状明显,可尝试做捏鼻鼓气动作,即闭紧嘴巴,捏住鼻子,轻轻向鼻腔内鼓气,但鼓膜穿孔患者禁止使用此方法。

过敏季节,空气中过敏原增多,易引发过敏反应波及耳部。要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前往花粉浓度高、灰尘多的场所;外出时佩戴口罩、防护眼镜;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降低过敏原接触几率,预防因过敏导致的分泌性中耳炎。

 

重点人群防护

 

儿童是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咽鼓管短、平、宽,更容易受感染影响。家长要关注孩子是否频繁抓挠耳朵、对声音反应迟钝、看电视音量调大等表现,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建议每年带孩子进行一次听力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免疫力低下者,如患有慢性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要注重增强免疫力。通过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提升身体抵抗力。同时,加强耳部防护,避免接触感染源,在流感高发期减少去人员密集场所。

 

异常情况应对与预防强化

 

当出现耳闷、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时,不要自行用药或采取不当处理。可先保持安静休息,避免耳部受压,观察症状是否缓解。若症状持续1-2天未改善,或伴有发热、耳痛等情况,需及时前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

就医时,要向医生详细描述症状出现的时间、表现、加重或缓解因素,以及既往病史、过敏史等信息,以便医生准确诊断。若被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应严格遵医嘱治疗,按时用药,定期复查。

定期耳部检查是预防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手段,成年人每年可进行一次耳部检查,儿童、老年人及高危人群可适当增加检查频率。此外,家庭成员间要互相普及耳部防护知识,共同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虽然常见,但通过科学有效的日常防护,完全可以降低患病风险。从认识疾病成因和症状,到做好日常生活、特殊场景防护,再到关注重点人群、正确应对异常情况,每一个环节都与耳部健康息息相关。希望大家将这些防护方法融入生活,养成良好习惯,为自己和家人的耳部健康构筑坚实防线。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