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叔是一位有着20年驾龄的公交车司机,前几天他突然腰部剧痛,右腿发麻。他以为是肌肉劳损,自己贴了膏药,但症状愈发严重,甚至影响走路。到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医生建议他进行保守治疗和康复训练。
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常因腰痛剧烈、活动受限甚至无法直立行走而痛苦不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随着患病人数不断攀升与患病人群的年轻化,已逐渐成为威胁我国人口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本文带您认识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分享几个简单实用的“护理法宝”,助您科学应对疼痛,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腰突症为何让人“痛到直不起”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因纤维环破裂、髓核外溢压迫神经引发,其核心问题在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组成,是连接腰椎的“缓冲垫”。随着年龄增长,长期劳损、姿势不良、肥胖以及外伤等原因,髓核出现退行性改变。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或脱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发炎症反应和神经刺激,从而出现腰痛、下肢放射痛、麻木甚至无力等症状。
(二)好发人群
好发于久坐上班族,如办公室白领、司机、程序员;重体力劳动者,如搬运工人;运动员,如举重、体操运动员;肥胖者以及孕妇等人群。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表现
1.腰痛:下腰部持续性钝痛或急性剧痛,急性期可致无法直立。
2.下肢放射痛:疼痛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后侧放射至足部。久坐、站立、咳嗽或打喷嚏时加重。
3.感觉异常:下肢麻木、无力,影响行走。有的患者出现触觉、温觉减弱。
4.马尾神经受压:会阴部麻木、大小便困难,一旦出现需立即就医!
日常护理法宝大揭秘
(一)科学休息有讲究
1. 急性发作期应严格卧床休息2至3周,一般以硬板床为宜。平卧时在膝盖下方垫薄枕,使膝关节稍弯曲,抬高床头20°至30°,放松背部肌肉,保持腰椎自然曲度;侧卧时双腿间垫软枕,减轻腰部压力。
2. 可在床上适当活动,如膝胸运动,动作要轻柔,翻身时采取轴线翻身,避免脊柱弯曲。
3. 症状缓解后,起床、坐起及下床活动均应戴腰围。腰围要与自身腰的长度、周径相应,佩戴时上缘达肋骨下缘,下缘至臀裂。
4. 避免久坐、久站,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可做踮脚、腰部拉伸或散步,缓解肌肉疲劳。
(二)体位管理要正确
1.坐姿:选择有靠背的椅子,上半身以腰部为轴心,挺直腰背,双脚平放地面,保持脊柱直立,也可在腰部垫靠枕支撑腰椎生理弯曲。避免“葛优躺”、跷二郎腿不良姿势。
2.站姿:双脚打开与肩同宽,收腹挺胸,避免单侧负重或长时间站立。女性不宜穿高跟鞋。
3.弯腰姿势:避免直接弯腰搬重物。从地上或低处拾捡物品时,应先应屈髋、屈膝下蹲,拿住物品后,将物品尽量靠近身体,再用腿部的力量缓慢站起。起坐时,应利用上肢支撑来完成,如以左侧为例,起床时,应先侧卧,屈曲双腿移到床下,利用左侧肘部及右侧手掌支撑,再慢慢坐起。
(三)生活方式需调整
1.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腰椎负担,可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指数控制在18.5至23.9之间。
2.饮食调理:戒烟限酒。多吃富含钙、维生素D及纤维素的食物,如牛奶、鱼、豆类等,少进食高糖高脂及刺激性食物。
3.合理运动:可适当进行如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增强核心肌群力量。减少长时间驾车、骑摩托车等震动性活动,避免举重、足球等剧烈运动。
4.注意腰部保暖:冬季可戴护腰,夏季避免空调直吹腰部。
(四)物理疗法缓疼痛
1.急性期48小时内,可冷敷10至15分钟缓解肿胀。慢性期,可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于腰部,每次20分钟,每日2至3次。
2.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腰椎牵引,使用超声波、低频电疗仪等理疗仪,减少神经压迫,缓解肌肉痉挛,以减轻疼痛。
(五)功能锻炼应渐进
1.急性期卧床休息时,主要进行踝泵运动、直腿抬高运动等,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2.疼痛缓解后,可逐步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五点支撑法、飞燕式锻炼、平板支撑等。但需注意锻炼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疼痛加重。
(六)中医技术助康复
1. 中药热熨:将活血化瘀的中药(如艾叶、红花、川芎)装入布袋,加热后熨敷于腰部,每日1次,每次20分钟,可缓解疼痛。
2. 艾灸疗法:通过艾灸肾俞、委中、环跳、大肠俞、腰阳关等穴位,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1次。
3. 拔罐疗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选择腰部疼痛部位或膀胱经穴位(如大肠俞、关元俞),走罐后留罐5-10钟,每周2-3次。
此外,还可以通过推拿按摩、练习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传统功法,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增强腰背肌力及柔韧性。
结语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是一场“持久战”,长期坚持科学的日常护理,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但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