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0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抽血晕针晕血,别慌,中医有妙招 - 数字报刊系统 老年痴呆的预防与护理 隐藏在高血压背后的“危险伙伴” 骨髓瘤早发现,CT检查不可少! 抽血晕针晕血,别慌,中医有妙招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抽血晕针晕血,别慌,中医有妙招

作者:柳州市中医医院 李泽萍


抽血体检或治疗时,不少人会突然头晕目眩、心慌出汗,甚至直接晕倒。排除低血糖反应,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发生晕针晕血。据统计,这类现象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达 10% - 30%。晕针晕血不仅会干扰正常医疗流程,还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创伤。别怕,中医有多种简单又有效的应对办法。

一、认识晕针晕血

中医认为,晕针晕血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体气血逆乱。平素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者,或情志过度紧张之人,在突然看到血液、针刺时,身体会本能地产生应激反应。这种反应致使气机逆乱,清阳不能上升滋养头目,从而引发头晕;气血不能顺畅运行,心脏供血受影响,便出现心慌;严重时,气血上冲或下陷,导致晕厥。比如,一些体质较差的老年人,以及初次抽血的小朋友,就特别容易出现晕针晕血症状。

二、中医对晕针晕血的理解

中医理论认为,晕针晕血的发生与人的情志活动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中提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恐惧情绪直接影响肾脏,导致肾气不固,气血失和,进而引发上述症状。中医还认为,晕针晕血属于惊悸厥证范畴,与心、肝、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尤其是心虚胆怯、肝血不足、脾虚气弱之人更易发病。

三、中医妙招应对晕针晕血

1.调和情志,心理疏导

中医认为,调治情志是治疗晕针晕血的首要任务。通过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认知,认识到抽血或针灸是安全的医疗行为,减轻心理负担。可以引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身心,想象自己处于一个宁静的环境中,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

2.按摩穴位,调和气血

中医穴位按摩是调节人体气血、平衡阴阳的有效手段。针对晕针晕血,可重点按摩以下几个穴位: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按摩此穴能宁心安神,宽胸理气,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按摩合谷穴能镇静止痛,调和气血。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按摩劳宫穴能清心火、安心神,对于缓解因紧张、焦虑等情绪引发的不适有较好作用。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按摩足三里能健脾益气,增强体质。

操作方法:用拇指或食指指腹,适度用力按压上述穴位,每次每穴按摩3-5分钟,每日2-3次,长期坚持效果更佳。

3.中药调理,固本培元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对于晕针晕血,可适当服用一些中药来调理体质,增强身体抵抗力。例如:

心虚胆怯型:表现为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可选用安神定志丸加减,以养心安神,镇惊定志。

肝血不足型: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可选用酸枣仁汤合四物汤加减,以养肝补血,安神定眩。

脾虚气弱型:表现为食欲不振,四肢乏力,可选用归脾汤加减,以健脾益气,养血安神。

注意:以上中药方剂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根据个人体质和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和配伍。

4.针灸疗法,调和阴阳

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对于晕针晕血患者,可采用温和灸或轻刺法,选取内关、神门、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既能缓解恐惧情绪,又能增强体质。

5.饮食调养,增强体质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合理的饮食调养对于改善晕针晕血也有积极作用。建议多吃富含铁质、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红枣、枸杞、猪肝、瘦肉、鸡蛋等,以补充气血,增强体质。同时,避免过多食用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生化。

四、生活小贴士

1.心理准备:提前了解抽血或针灸的过程,做好心理准备,可以带上耳机听音乐,转移注意力。

2.环境舒适:选择通风良好、光线柔和的环境进行抽血或针灸,减少外界刺激。

3.陪伴支持:让家人或朋友陪同,给予情感支持,增强安全感。

4.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对刺激的适应能力,但避免在抽血或针灸前进行剧烈运动。

5.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熬夜,有助于调节情绪,增强体质。

总之,晕针晕血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但通过中医的调理和养生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问题。情志调节、针灸治疗、中药调理以及中医养生等方法相结合,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帮助我们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体质,从而更加从容地面对抽血等医疗操作。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具体的调理方法还需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有晕针晕血的问题,不妨尝试一下中医的方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