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0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创伤现场,快速处理有诀窍 - 数字报刊系统 脓毒血症护理,这些你要知道 创伤现场,快速处理有诀窍 咳嗽不停怎么办?中医护理来解答 阴道炎的症状、原因与治疗方法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伤现场,快速处理有诀窍

作者:南丹县人民医院 郁硕根


创伤,这个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无论是在工作场所、户外探险还是家居生活中,都可能不期而至。一次意外的跌倒、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都可能导致身体受伤。在这些紧急时刻,如何快速而正确地处理创伤,往往关系到伤者的康复速度和程度。本文将向大家介绍一些在创伤现场快速处理的诀窍,希望能帮助大家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有效应对。

一、保持冷静,评估伤情

1.保持冷静是前提

在创伤发生后,第一时间的反应往往决定了后续处理的效果。很多人会因为突如其来的意外而惊慌失措,但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保持冷静,深呼吸,让自己尽快平静下来,是进行有效处理的第一步。

2.全面评估伤情

冷静下来后,要迅速对伤者的伤情进行全面评估。首先观察伤者的意识状态,是否清醒,能否正常回答问题。接着检查呼吸和心跳,判断是否有生命危险。同时,注意观察出血情况,判断出血的量和部位。这些评估结果将为后续的处理提供重要依据。

3.准确记录伤情

在评估伤情的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有人负责记录伤者的伤情和处理过程。这有助于后续医疗人员更快地了解伤者的状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二、止血是首要任务

1.出血的危害

出血是创伤中最常见也最危险的情况之一。大量的出血会导致伤者失血过多,进而引发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止血是创伤处理中的首要任务。

2.常见的止血方法

直接压迫止血:对于小伤口的出血,可以直接用干净的纱布或衣物压迫伤口,直到出血停止。

加压包扎止血:对于较大的伤口,可以先用纱布或干净的布料覆盖伤口,然后用绷带或布条加压包扎,以压迫止血。

止血带止血:在四肢出现大出血且其他止血方法无效时,可以使用止血带。但使用时要注意松紧度,避免过紧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同时记录使用时间,每隔一段时间要放松一次。

3.止血带使用的注意事项

使用止血带时,一定要确保其位置正确,通常应扎在伤口的近心端。同时,要标记使用止血带的时间,并定时放松,以避免肢体长时间缺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将伤者送往医院,由专业医疗人员进行处理。

三、保护伤口,防止感染

1.伤口暴露的风险

伤口暴露在外,容易受到细菌和其他污染物的感染。感染不仅会影响伤口的愈合,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

2.覆盖伤口的方法

在创伤现场,应尽快用干净的纱布或衣物覆盖伤口,减少污染。如果伤口内有异物,不要随意拔出,以免加重出血和感染。

3.清创处理的重要性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对伤口进行清创处理。清创可以去除伤口内的异物和坏死组织,减少感染的风险。但清创处理需要专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因此最好由专业医疗人员进行。

四、固定骨折部位,避免二次损伤

1.骨折的影响

骨折不仅会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还可能因为移动而造成二次损伤,如血管、神经损伤等。

2.简单的骨折固定方法

在创伤现场,可以使用树枝、木板等物品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固定时要确保骨折部位得到稳定支撑,避免移动。如果没有合适的固定材料,也可以将伤肢与健肢绑在一起,起到临时固定的作用。

3.固定时的注意事项

固定时要尽量保持伤者的舒适体位,避免过度紧绷导致血液循环受阻。同时,要注意观察伤者的肢端血运情况,如发现肢端苍白、发冷、麻木等,应及时调整固定松紧度。

五、正确搬运伤者,确保安全转移

1.错误搬运的风险

错误的搬运方式可能会导致伤者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比如,对于脊柱骨折的伤者,如果随意搬动,可能会导致脊髓损伤,造成瘫痪。

2.正确的搬运方法

单人搬运:对于轻伤者或体重较轻的伤者,可以采用单人搬运的方法,如抱持法、背负法等。

双人搬运:对于重伤者或体重较重的伤者,可以采用双人搬运的方法,如轿杠式搬运法、拉车式搬运法等。

3.搬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搬运过程中,要确保伤者的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同时,要尽量保持伤者的身体平稳,避免颠簸和摇晃。对于疑有脊柱骨折的伤者,要采用平板搬运法,确保脊柱保持直线状态。

总之,在创伤现场,快速而正确的处理至关重要。通过保持冷静、评估伤情、止血、保护伤口、固定骨折部位、正确搬运伤者以及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救助等诀窍,我们可以有效地应对创伤事件,为伤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贡献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九章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