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一种复杂且累及多个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让人误以为它是成年人的专利。然而,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同样存在,且因其发病年龄早、病情复杂多变,对患儿的生活质量及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一、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遗传易感性、雌激素水平、病毒感染及环境因素等被认为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
1. 遗传背景:研究显示,如果家族中有类似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儿童患病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
2. 雌激素作用:女孩在8岁以上多发,提示雌激素可能与疾病的发生有关。雌激素在调节免疫系统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水平的变化可能触发或加剧疾病进程。
3. 病毒感染:呼吸道、肠道病毒等感染可能诱发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些病毒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或破坏免疫平衡,从而引发疾病。近年来,新冠病毒也被认为可能与狼疮的发病有关。
4. 环境因素: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或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此外,其他环境因素如化学物质、药物等也可能对疾病的发生有所影响。
对于部分年龄较小,尤其是5岁前起病的患儿,红斑狼疮的发生可能与单基因突变有关。因此,对于这部分患儿,建议进行基因检测,以便为后续治疗提供精准指导。
二、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变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
1. 皮肤与黏膜损害:面颊部蝶形红斑是最典型的皮疹表现,也可出现过敏性紫癜样皮疹、手足冻疮样皮疹等非典型皮疹。此外,脱发也是狼疮的一种常见表现。口腔溃疡,尤其是上颚溃疡,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2. 发热与关节痛:发热是狼疮的常见症状之一,通常被认为是由非感染性炎症引起的。关节肿痛也是狼疮的常见表现,但通常不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症状严重。
3. 血液系统受累:包括血小板减少、贫血、白细胞减低等。这些症状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因此需要注意鉴别。
4. 肾脏损害:肾脏是狼疮最常见的受累器官之一。患儿可能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症状。大量蛋白尿可导致多浆膜腔积液、浮肿等严重后果,甚至需要血液净化或血浆置换等治疗。
此外,狼疮还可能累及肺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系统,导致肺炎、肺出血、腹痛、腹泻、抽搐等症状。
三、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方法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免疫疗法及创新疗法等。
1. 药物治疗:
①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是治疗狼疮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它们能够迅速控制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减轻症状。
②抗疟疾药物:羟氯喹是狼疮的基础用药之一。它可以减少疾病的复发并改善各个器官的预后,需要长期使用。
③免疫抑制剂:在疾病活动度较高时,会使用各种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霉酚酸酯等。这些药物有助于疾病快速缓解并减少激素用量。
④非甾体抗炎药:可用于减轻关节痛和发热等症状。
2. 免疫疗法:近年来,针对狼疮发病机制的靶向药物逐渐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如贝利尤单抗、利妥昔单抗等。这些药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狼疮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3. 创新疗法:全球首个CAR-T细胞治疗儿童狼疮的临床研究在浙大儿院取得初步成效。这一创新疗法有望让狼疮患者停药缓解甚至治愈,为狼疮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四、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除了积极治疗外,患儿及家长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遮阳防晒:紫外线可能加剧狼疮症状,因此患儿平日需要注意遮阳防晒,涂抹防晒霜,避免直接日晒。
2. 饮食调整:狼疮患者饮食应以低盐、低糖、低脂为主,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同时,应规避易导致光过敏的食物,如芹菜、海鲜等。
3. 按时服药:患儿需按时服药,正视药物副作用,勿自行停药减药,以免病情反复加重脏器损伤,规律随诊至关重要。
4. 疫苗接种:鼓励处于疾病稳定期的狼疮患儿进行灭活疫苗接种,如流感、肺炎疫苗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能会影响疫苗的接种效果。
5. 心理健康:家长需关注患儿心理健康,尤其青春期患儿,帮助患儿正确看待疾病及药物带来的包括外形、容貌等方面的改变。鼓励患儿做好心理调节,保持良好心态,有助于疾病恢复。
综上所述,虽然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科学的治疗和细致的护理,患儿的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患儿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