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0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内热针:精准拿捏肌痉挛,让疼痛去无踪 - 数字报刊系统 甲状腺穿刺活检:小题也需大做 全身麻醉会让人变笨? 内热针:精准拿捏肌痉挛,让疼痛去无踪 如何应对新生儿吐奶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热针:精准拿捏肌痉挛,让疼痛去无踪

作者: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 马启玉


长时间伏案工作后,肩颈仿佛被“锁住”,僵硬酸痛;运动后,腿部肌肉突然抽搐,走路一瘸一拐;天气转凉时,腰部莫名“抽筋”,疼得直不起腰——这些日常疼痛背后,可能藏着一个“元凶”:肌痉挛。许多人靠按摩、贴膏药或吃止痛药缓解,但效果短暂,甚至可能因盲目治疗耽误病情。究竟有没有办法精准打破“疼痛-痉挛”的恶性循环,让疼痛真正消失?一种名为内热针的微创技术悄然兴起,为慢性疼痛患者点亮了新希望。 

 

内热针:给肌肉"松绑"的微创利器 

 

内热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针”,而是一种带有恒温加热功能的特殊针具。它结合了中医针灸的精准定位与现代医学的“温控技术”,通过微创方式直达肌肉深层的“痛点”(医学上称为触发点),用42℃左右的恒温持续加热,让痉挛的肌肉纤维逐渐“舒展”,从而缓解疼痛。 

 

普通针灸主要通过机械刺激调节气血,而内热针的核心是恒温加热。这种温度既能有效松解粘连的肌肉组织,又不会损伤周围正常结构。打个比方,普通针灸像用外力“推”开紧锁的门,而内热针则是用温暖的“钥匙”慢慢融化门上的冰霜,让门自然打开。

 

内热针如何治疗疼痛?

 

第一步:精准定位,找到"痛点"根源 

治疗前,医生会通过触诊、超声等影像检查,精准定位痉挛的肌肉及触发点。这些触发点往往是疼痛的“开关”,哪怕轻轻按压也会引发放射性疼痛。例如,肩颈疼痛可能源于斜方肌的某个"硬结",腰痛则可能与竖脊肌的紧张带有关。 

 

第二步:微创操作,恒温松解肌肉 

在局部麻醉下,医生将直径仅0.5—0.7毫米的内热针插入触发点,设定温度至42℃,持续加热10~20分钟。这个温度既能促进肌肉纤维的舒展,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废物的清除。整个过程无需开刀,针孔仅如米粒大小,术后几乎不留疤痕。 

 

第三步:术后康复,巩固疗效 

治疗后可能会有轻微酸胀感,这是肌肉放松的正常反应。医生会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拉伸训练,帮助肌肉逐渐恢复弹性。通常24小时后即可恢复正常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多数患者在1—2次治疗后即可感受到疼痛明显缓解。

 

哪些疼痛适合内热针?

 

常见适应症 

1.颈椎病:长期伏案导致的肩颈僵硬、头晕手麻。 

2.肩周炎:肩部活动受限,夜间疼痛加剧。 

3.腰椎间盘突出: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 

4.运动损伤:如“网球肘”“跑步膝”等慢性肌肉劳损。 

5.肌筋膜炎:腰背部的弥漫性酸痛,按压时有条索状硬块。 

 

不适合人群 

- 发热、感染期患者。

- 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者。

- 局部皮肤破损或严重过敏体质者。 

重要提醒:治疗前需由专业医生全面评估,排除禁忌证。

 

内热针的优势

 

1.高效持久,微创安全,双效合一破顽疾 

 

传统疗法常陷入“治标不治本”的困境,疼痛缓解如昙花一现,而内热针通过精准松解肌肉痉挛,直击疼痛根源,显著降低复发风险。临床数据显示,约70%~80%的患者单次治疗后疼痛即可缓解50%以上,疗效持久可维持数周至数月。更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采用微创针孔操作,无需开刀,术后感染风险极低,患者可立即下床活动,真正实现"治疗不误工、康复不拖沓"。

 

2.个性化精准治疗,量体裁衣除病痛 

 

内热针治疗摒弃“一刀切”模式,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肌肉紧张程度、疼痛范围及耐受性,动态调整针数、温度及治疗部位。例如,轻度腰肌劳损可能仅需2—3根针进行局部松解,而复杂型颈椎病则需结合影像学结果,制定10根以上的多靶点方案。这种“一人一策”的精细化操作,确保每位患者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让疗效最大化。 

 

治疗前后的注意事项

 

治疗前准备:穿着宽松衣物,避免穿连体衣或紧身裤;提前告知医生过敏史、用药情况(如是否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 避免空腹或饱腹状态,建议饭后1—2小时治疗。 

 

治疗后护理 

- 保暖:治疗部位避免受凉,可佩戴颈围或护腰。

- 适度活动: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但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

- 观察反应:若出现发热、红肿等异常,及时联系医生。

结语

 

总之疼痛不仅是身体的不适,更可能悄然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从不敢提重物到无法久坐,从逃避运动到情绪低落。内热针技术的出现,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了一种科学、安全、高效的治疗选择。它通过精准松解肌痉挛,打破疼痛与紧张的恶性循环,帮助患者真正从“忍痛生活”走向“无痛生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