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因为疾病需要进行组织活检,将身体的一小部分组织交给医生后,这些宝贵的组织样本便开启了在病理科的 “奇妙之旅”。你或许会好奇,病理科的医生们究竟是如何处理这些组织样本,从而为疾病诊断提供关键线索的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揭秘病理科处理组织样本的全过程。
组织样本的获取与初步处理
1.样本获取途径多样
当你因为肿瘤、炎症或其他疑似病变而就医时,医生可能会通过手术切除、内镜检查活检、穿刺引流液检查等方式获取你的组织样本。这些样本可能是肿块的一部分、炎症病灶、或是可疑的细胞团块。无论哪种方式,获取样本的过程都需要极高的专业技巧和严谨的操作规范,以确保样本的完整性和代表性。
2.初步处理至关重要
一旦组织样本离体,它就开始发生自溶和腐败,这会破坏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影响后续的病理诊断。因此,样本离体后必须立即放入固定液中固定。最常用的固定液是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它们能够迅速穿透组织,固定细胞形态,保持样本的原有结构。固定时间的长短根据样本的大小和类型而定,一般需要几小时到几天不等。
3.样本编号与记录严谨
在病理科,每一例标本都有唯一的病理号,这是样本的“身份证”。病理科会详细记录样本的信息,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样本来源、获取时间等。这些信息将被录入电脑系统,形成完整的病理档案,确保后续处理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病理科的处理流程
1.固定与取材:精挑细选
固定后的样本会被送到取材室,由经验丰富的病理医生进行取材。取材的目的是选择具有诊断价值的病变部位,如肿瘤的实质部分、炎症的病灶中心等。取材过程需要极高的专业技巧和判断力,因为取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切片的质量和诊断的准确性。
2.脱水与包埋:精心准备
取材后的组织样本需要经过脱水、透明、浸蜡等一系列处理步骤。脱水是为了去除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变硬,便于切片,主要使用梯度酒精(如75%、95%、100%乙醇);透明是为了使组织中的脂肪等透明物质被替换掉,为浸蜡创造条件,主要使用二甲苯等试剂;浸蜡则是将组织浸入熔化的石蜡中,使石蜡渗入组织内部,形成蜡块。蜡块可以在常温下长期保存,并且便于切片和染色。
3.切片与染色:细致入微
蜡块准备好后,就可以进行切片了。切片是将蜡块切成极薄的薄片,一般厚度为2-5微米不等。切片过程需要极高的精确度和技巧,因为切片的厚薄、方向等都会影响到后续的染色和观察。切片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染色处理,使细胞和组织结构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简称HE染色),它能够将细胞核染成蓝紫色,将细胞质染成粉红色。
4.病理诊断:明察秋毫
染色后的切片会被送到病理医生的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病理医生会根据切片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染色特点等信息,结合患者的病史、实验室检查等结果,作出准确的病理诊断。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它对于明确疾病的性质、类型、分期等具有重要意义。
辅助诊断技术的应用
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一种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来检测组织中特定抗原的方法。它能够帮助病理医生明确肿瘤的类型、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检测基因突变等。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2.分子病理检测
分子病理检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通过对组织样本中的DNA、RNA等分子进行检测,来协助病理诊断和指导靶向治疗。分子病理检测能够检测基因突变、基因融合、基因扩增等异常情况,为精准医疗提供重要依据。
3.特殊染色与疑难病例会诊
除了常规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外,病理科还会根据需要采用特殊染色方法,如银染、油红O染色等,来检测组织中的特殊成分或结构。对于疑难病例,病理科还会组织多学科会诊,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共同讨论和诊断,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语
病理检查在疾病诊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明确诊断疾病,还能够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病理检查工作,加强病理科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病理医生的专业水平和诊断能力。同时,也应该积极普及病理检查知识,让更多的患者和临床医生了解病理检查的重要性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