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妇科门诊中,经常有女性被痛经折磨得苦不堪言,也有人反复备孕却一直未能成功。追根溯源,罪魁祸首可能就是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病症对女性健康影响巨大,却常常被忽视。今天,咱们就来深入了解下这一妇科常见疾病。
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顾名思义,就是子宫内膜组织“跑”到了子宫腔以外的位置生长。
子宫内膜原本是覆盖在宫腔表面的一层组织,在雌、孕激素的调控下,它会定期脱落,形成月经排出体外,或者成为受精卵发育的温床。
然而,当这些内膜组织脱离宫腔,跑到盆腔腹膜、卵巢、子宫表面、宫骶韧带,甚至身体更远的地方时,就会引发一系列症状,这就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
内异症的症状多种多样,且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症状——
痛经:痛经是内异症最常见的症状,约80%的内异症患者都有痛经。这种疼痛通常表现为继发性、进行性加剧的经期腹痛,多位于下腹、腰骶及盆腔中部,有时可放射至会阴部、肛门及大腿,可能伴随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痛经一般在经前数天或者月经来潮时出现,月经后消失,也可持续至经后数日,并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加重。
月经异常:患者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淋漓不尽或月经前点滴出血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子宫内膜出血、体积增大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性囊肿等因素有关。
不孕:内异症可能导致不孕,不孕症的发生率在内异症患者中高达30%~50%。不孕的原因可能与盆腔微环境改变、免疫功能异常、卵巢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异位的子宫内膜可能干扰受精卵的正常着床,导致不孕。
性交痛:部分患者在性交时可能出现盆腔深部疼痛,表现为深部性交痛。这可能与直肠子宫陷凹有异位病灶或因局部粘连致子宫后倾在性交时受到刺激,引发炎症反应和疼痛有关。
急腹痛:在某些情况下,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时,患者可能出现突然的剧烈腹痛,伴有恶心、呕吐和肛门坠胀等症状。
其他症状:当异位的子宫内膜侵犯肠道时,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便秘、便血等症状;若侵犯膀胱,则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此外,子宫内膜还可能异位到鼻腔、肺部等部位,引发相应的症状。
哪些人容易 “中招”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作为一种复杂的妇科疾病,其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然而,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医学界已经发现了多种与之相关的因素。
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那么女性患该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遗传因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免疫系统异常:免疫系统就像身体的 “警察”,负责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时,就可能无法及时清除异位的内膜细胞,让它们在身体其他部位 “扎根”。
月经异常:月经周期过短、经期过长、经量过多的女性,经血逆流的机会相对较多,从而增加了内膜细胞异位种植的风险。
多次手术操作:人工流产、剖宫产等手术可能使子宫内膜通过手术切口进入盆腔或其他部位,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
防治有招
治疗——
药物治疗:通过使用避孕药、孕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等药物,抑制卵巢功能,减少雌激素的分泌,使异位的内膜萎缩,缓解症状。这种方法适用于症状较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异位病灶、囊肿。对于无生育需求且病情严重的患者,有时可能需要切除子宫及双侧附件。 联合治疗: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相结合,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预防——
注意经期卫生:经期要避免剧烈运动、性生活和妇科检查,防止经血逆流。 减少医源性因素: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操作,如需手术,应选择正规医院,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种植的风险。
适龄生育:怀孕和哺乳可以抑制排卵,减少经血逆流的机会,对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一定作用。
结语
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是困扰众多女性的疾病,但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女性朋友们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守护好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