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贵医附院”)烧伤整形外科,有一位护士的身影格外特别——她不仅用双手抚慰伤痛,更用智慧破解护理难题。她,就是副主任护师苏天兰。
1989年,苏天兰从贵阳医学院护士学校毕业,走上贵医附院护士岗位。30余年的护理生涯,成为她扎根临床、破解护理难题的独特优势。
“压疮虽小,却能要命”
压疮,俗称“褥疮”,是长期卧床患者的“隐形杀手”。
“很多危重病人转来时,原发病还没控制好,压疮又雪上加霜。”苏天兰回忆起一位80岁的脑梗患者,因长期卧床,后脑勺的压疮深可见骨,“每次换药,老人疼得浑身发抖,家属在旁边直掉眼泪”。
压疮的传统护理手段,效果有限:普通枕头无法分散压力,敷料容易移位,患者稍一翻身就可能前功尽弃。
“必须找到更好的办法!”这个念头,成为苏天兰走上创新之路的起点。
与其他科研人员不同,苏天兰的“实验室”就是病房,她用病历本当研究笔记,细致记录每位压疮患者的体位、压力点变化;她把护理车当工作台,在换药间隙测试不同敷料的贴合度;她把每一次会诊变成观察课,发现患者无意识翻身时的压力分布规律。
“有次我蹲着给患者洗伤口,突然意识到——”苏天兰比划着,“这个角度看到的皮肤张力,和站着时完全不同”。正是这些来自临床一线的洞察,让她发现了传统护理中被忽略的“死角”。
从“灵光一闪”到“临床突破”
一次夜查房时,苏天兰注意到昏迷病人的头部总是不自觉地滑向一侧,护士每隔一小时就要调整体位。“如果能有个能自动减压的枕头就好了。”这个想法让她彻夜难眠。
接下来的那段时间,她翻遍国内外压疮护理研究,发现液体减压是最优解。随后,她用乳胶、记忆棉、硅胶等十几种材料做对比,反复试验。“最终,我们采用分层设计——底层支撑、中层减压、表层亲肤。”
2024年,“智能减压水枕”获批上市。这个看似简单的发明藏着三大创新,一是水介质自动调节压力分布,实现动态减压;二是可升降设计可精准调节高度,适应不同体型;三是特殊纹理表面防止敷料移位。
而今,严重烧伤患者用水枕后,枕部皮肤完好无损。脑科术后患者家属送来手写感谢信:“终于不用看老人疼得咬毛巾了。”护理团队更是深有感触,对ICU护士直言,现在终于可以让患者体位维持一个小时以上了,每班少翻几次身,腰疼比以前好多了。
头枕部难题刚解决,苏天兰又把目光投向足跟压疮。这个部位肌肉薄、血供差,传统抬高足部减压的方法效果不佳。
一次下班回家途中,苏天兰看见小朋友踩着气球玩耍,突然灵光乍现:“如果制造一个可充气的足部保护套呢?”
苏天兰立刻记录下这个想法,开始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与同伴开始用3D打印制作仿生足模,测试医用级硅胶的透气性,甚至借鉴运动护具的加压技术。
经过“最令人崩溃的临床试验”,这个会“呼吸”的足跟保护装置预计明年投入使用。
“护士要会‘听’无声的呼救”
苏天兰的手机相册里总是拍些患者后脑勺的照片,已长出的新生组织一眼可见。“护理创新不是为了奖项,而是让患者少受一份罪。”如今,苏天兰又有了新的研究想法。
回顾创新历程,苏天兰说:“不是所有疼痛都会呻吟,护士要会‘听’无声的呼救。”
现在,已是副主任护师的苏天兰特别关注年轻护士的科研启蒙。“这个操作能让患者少痛一点吗?”“现有工具用着顺手吗?”“如果是我家人,希望得到怎样的护理?”这是苏天兰带教必提的三个问题。
她总是对新护士说:“你给患者擦身的每一次弯腰,都是发现问题的机会;你记录的每一条异常生命体征,都可能藏着创新的密码。”
在这个5G时代,苏天兰用行动证明:最打动人心的医疗创新,源于对病痛最深刻的理解,和对生命最质朴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