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缩写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形成的血块,通常发生在下肢(如大腿或小腿的深静脉),少数可能出现在上肢或其他部位。它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血流缓慢:当静脉血流淤滞时,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局部血管壁沉积,打破抗凝与凝血的平衡,最终形成血栓。血流缓慢的常见诱因包括长期制动(如术后卧床、瘫痪、长途航空旅行)、静脉受压(如妊娠子宫压迫髂静脉、肿瘤压迫下腔静脉)以及心功能不全(如心力衰竭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
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膜损伤后,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血小板黏附、聚集,并启动凝血级联反应(如外源性凝血途径)。手术或创伤(如骨科手术、骨折、静脉穿刺)、医源性操作(如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留置)以及静脉炎(如感染性静脉炎、化疗药物外渗损伤血管)都是血管内皮损伤的常见诱因。
高凝状态:血液中促凝物质(凝血因子)增多或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蛋白C/S)减少,导致凝血功能亢进。遗传性易栓症(如因子V Leiden突变、抗凝血酶缺乏)和获得性高凝状态(如癌症、妊娠、口服避孕药)都是高凝状态的常见诱因。
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及表现
深静脉血栓的危害不仅限于局部血栓本身,更在于其可能引发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是肺栓塞和血栓后综合征。
肺栓塞:DVT的血栓脱落后,随血流进入右心,再通过肺动脉主干或分支阻塞血管,导致肺组织缺血缺氧。典型症状包括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吸气时加重)、咯血、心动过速。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微气短或无症状,但大面积肺栓塞可导致猝死。约30%的未治疗深静脉血栓患者可能发生肺栓塞。
血栓后综合征:约20-50%的深静脉血栓患者在发病后2年内出现血栓后综合征。典型表现为慢性疼痛、肿胀(久站或行走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皮肤改变(色素沉着、湿疹,甚至溃疡)以及肢体畸形(严重者小腿肌肉萎缩,皮肤增厚)。其机制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血液反流,引发慢性静脉高压和组织缺氧。
复发性深静脉血栓:未规范抗凝治疗、遗传性易栓症以及持续高危状态(如癌症、抗磷脂综合征)都是复发性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因素。多次血栓形成可加速静脉闭塞,加重栓塞后综合征。
其他部位血栓风险:深静脉血栓患者可能存在全身性高凝状态,其他静脉也可能受累。上肢深静脉血栓常见于中心静脉置管、淋巴瘤或妊娠患者,可能导致上肢肿胀、胸廓出口综合征。内脏静脉血栓如门静脉血栓可引发腹水、消化道出血,肠系膜静脉血栓则可能导致肠缺血坏死。
特殊人群的危害:孕妇及产后女性DVT风险较非孕期增加5倍,且治疗受限(部分抗凝药可能致畸),肺栓塞是孕产妇死亡的第2大原因。癌症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增加6-7倍。遗传性易栓症患者如抗凝血酶缺乏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复发风险高达80%,需终身抗凝。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针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需要从术前、术中到术后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术前预防措施:运用Caprini评分量表评估血栓风险,明确高龄、肥胖等重点人群。术前合理调整药物,多饮水避免脱水,开展踝泵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同时以高纤维饮食预防便秘,降低血栓发生风险。
术中预防措施:减少组织损伤和血管暴露时间,降低血管内皮损伤的风险。避免长时间全身麻醉导致的血流缓慢。
术后预防措施:术后6小时即开展踝泵运动,病情允许尽早下床,1 - 3天逐步增加活动量;同时穿戴梯度压力弹力袜7 - 14天,配合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或足底静脉泵;还需遵医嘱服用抗凝药,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全方位降低血栓风险。
患者及家属注意事项:即便疼痛也应坚持早期活动,避免长期卧床、久坐久站,家属可轻柔按摩下肢。饮食上多摄入绿叶蔬菜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避免高脂饮食。出现单侧腿肿伴疼痛、突发呼吸困难等警示信号,要立即急诊。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其预防和治疗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通过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诱因、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