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5月23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宫颈癌治疗后的日常保养 - 数字报刊系统 宫颈癌治疗后的日常保养 如何应对睡眠呼吸暂停 气胸康复的护理要点 慢性肾炎是肾脏的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宫颈癌治疗后的日常保养

作者:北流市妇幼保健院 陈燕洪

宫颈癌作为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与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尽管近年来随着HPV疫苗的普及和筛查技术的进步,宫颈癌的早期诊断率有所提高,但治疗后患者的日常保养仍需引起重视。治疗后的保养不仅关乎身体恢复,更直接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本文将从医学角度出发,为宫颈癌患者提供科学、实用的日常保养建议。  

治疗后初期(0-3个月)关键保养

宫颈癌手术(如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需特别注意伤口护理。术后初期,伤口处于愈合阶段,易发生感染。建议每日用生理盐水或医生指定的消毒药水(如碘伏)清洁皮肤伤口,保持干燥。若伤口出现红肿、渗液、疼痛加剧等异常,需立即就医,避免感染扩散至盆腔或腹腔。  

医学提示:术后1个月内避免盆浴、游泳,防止污水进入阴道引发感染。  

术后早期活动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DVT),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建议术后2周内以卧床休息为主,可适当进行下肢被动活动(如踝泵运动);2周后逐步增加活动量,从慢走开始,逐渐过渡到短距离散步。  

医学提示:术后6周内避免提重物(>5kg)、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减少伤口张力。  

术后饮食需以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为主。蛋白质是伤口愈合的关键营养素,建议每日摄入1.2-1.5g/kg体重的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豆类)。维生素C可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维生素A有助于上皮细胞修复,可通过橙子、胡萝卜等食物补充。  

医学提示: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术后早期可少量多餐,减轻腹胀。

术前已有经常失眠、常感精气不足、畏寒、怕冷、四肢冰凉等症状的,说明你体质差、抗病能力低、患病易进展。建议术前或术后中医药或中医技术介入调理体质,促进身体康复、增强抗病能力,预防复发。

长期保养(3个月后)核心要点

定期复查计划:早发现、早干预  

复查是宫颈癌治疗后预防复发的关键。根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宫颈癌诊疗指南》,术后前2年需每3-6个月复查一次,之后可延长至每年一次。复查项目包括:  

 妇科检查:观察阴道残端愈合情况,排除局部复发。  

 HPV检测:持续感染高危型HPV(如16、18型)是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肿瘤标志物:SCC(鳞状细胞癌抗原)、CA125等指标异常升高可能提示复发。  

 影像学检查:B超、CT或MRI用于评估盆腔及远处转移情况。  

医学提示:若出现阴道异常出血、分泌物增多或下腹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不可等待复查时间。  

性生活恢复:安全为先  

术后性生活恢复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一般建议术后3个月,待伤口完全愈合、无其他不适后再尝试。初次恢复时,动作需轻柔,避免过度刺激。若出现阴道干涩,可使用水溶性润滑剂,必要时咨询医生是否需局部应用雌激素软膏。  

医学提示:术后6个月内避免使用避孕套以外的性玩具,防止对阴道残端造成损伤。  

心理调节:正视情绪,积极应对  

宫颈癌治疗可能对患者的心理造成长期影响,如焦虑、抑郁、性功能障碍等。建议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家属需给予充分理解与支持,避免指责或过度保护。  

医学提示:若情绪问题持续超过2周,建议至心理科就诊,评估是否需药物治疗。  

特殊情况应对

宫颈癌治疗后,需重视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术后淋巴清扫可能导致下肢淋巴水肿,表现为患肢肿胀、沉重感,日常可通过抬高患肢、穿戴医用弹力袜、适度按摩等方式缓解,并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压迫。此外,放疗或手术可能损伤卵巢功能,引发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阴道干涩,可通过局部使用雌激素软膏改善症状,或通过饮食补充植物雌激素(如大豆制品、亚麻籽)辅助调节。  

同时,科学的生活方式对康复至关重要。建议选择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避免剧烈运动或增加腹压的活动(如仰卧起坐、深蹲),以保护盆底功能。睡眠方面,需保证每日7-8小时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睡前可饮用温牛奶、听轻音乐或进行深呼吸放松,帮助提升睡眠质量,促进身体恢复。

预防复发关键措施

即使已感染HPV或接受过治疗,接种疫苗仍可降低其他高危型HPV感染风险。建议9-45岁女性接种九价HPV疫苗,尤其适用于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是宫颈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通过饮食(如柑橘类水果、坚果、瘦肉)补充维生素C、E及锌,或遵医嘱服用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    

综上所述宫颈癌治疗后,患者的日常保养需贯穿“预防+康复”双主线。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患者需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保养方案,共同守护健康。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